探问作文教学出路

  探问作文教学的出路

 赵福楼

 作文教学目前处于困境。我这样说,基于几个现实原因:其一,在新课改的教材中,作文的面目不够清晰,其独立性和具体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其二,作文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也有逐步被边缘化的趋势,作文课时萎缩,作文训练不被重视。其三,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写作训练较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所谓“秘笈”手段被追捧,宿构与抄袭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其四,作文训练缺乏从小学到高中,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规划,作为训练的目的性也不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漠视作文的真正价值,作文训练不能有效持续坚持下来。所以,才有题中所问:作文教学的出路何在?探究这个问题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什么是作文”和作文价值的追求

 什么是作文,为什么有此一问?因为两件事:

 一次参加高考阅卷,参阅人员主要有两类:高校教师和中文系的研究生、中学语文教师。在具体评价中,我发觉我们两类人的作文认定价值存在很大的偏差。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师认为较好的文章,高校老师未必认可。例如,中学语文老师以为一个学生的作文语汇丰富、善用修饰是其语言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高校老师说好的文章应该趋近平实,语言绚烂恰说明他的文字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高校老师看到有学生作文中传达了一种认识,以为世界是虚无的,他便说这文字中充满禅味,很有思想境界。而中学语文老师则说,处于人生上升阶段的孩子在精神追求上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对这样的消极情绪不应该给予鼓励。看来,中学老师和高校老师具有不同的作文审视价值标准。

 另一次,在作文教学的研讨会上,一位研究写作的大学教授表明一种观点:作文是个性化创作,对于学生的个性思考和带有鲜明个性标志的生活,教师是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进行评说的。因此,作文不应该进行批改,别人无法干预学生的作文写作。若这种观点成立的话,我们的中学课堂中的作文训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作文是什么,为什么写作文,对于这两个基点问题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审视视角不同,我们谈论作文问题也就变成了各说个,作文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共同价值。所以,需要在起点问题上寻找共同价值标准。

 什么是作文?《现代汉语大词典》提供了两个义项:①撰写文章;②指学生的写作练习。由此看来,“作文”相对于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标准。对学生而言,是练笔文;对成年人而言,是通常阅读的文章。即使作为成年人,所指称的也是不同的“文章”。中文系的老师,非要把文学作品才当做文章;而一般人不过读书看报,也少读文学作品,对他们而言,文章就是科普、新闻之类的实用文。

 不同的人认定了不同的作文。我们这里研究的是狭义的作文,也就是学生练笔。学生练笔具有两个价值定位:现有价值和发展价值。

 现有价值,也就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对于学生作文做出的一个价值认定。一篇短文如果放在成人世界看可能稚嫩,而在学生同龄人之间作为比较,可能相对成熟,由此你可以认定这是一篇优秀文章。对于学生作文我们只能基于现实条件进行合理的评价。而不能提出拔高的要求,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和艺术化的标准去给作文做出评定。你可能已经注意到,现在所见的所谓学生优秀文、考场满分文,都带有成人化的印迹。一些文章是学生模仿成人的口吻在说话,另有不少已经被成年人按照自己的口味做了改造,另有的甚至已经没有了孩子原创的痕迹。这说明我们的作文导向价值出现了问题。

 学生作文可以是稚嫩的、不成熟的。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应照搬文学作品的鉴赏标准,也不应该把学生作文引向文学家的文学追求的道路上去。

 由此,我们对于学生作文恐怕在一定阶段还应该提出诸如字数、文体、词汇、修辞、句式、构造、选材等方面的一些技术化要求。更要根据学生作文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制定一些不同的标准。例如,小学生的文字字数可以少一些,而年龄增加了文字字数可以增加。小学生重在叙事,能把话说明白就行了。而中学生可能需要增加解说的能力、描摹的能力、议论的能力,要把话说得生动。

 发展价值,是基于学生作文的现实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而做出的导向价值规定。如果我们承认作文具有发展阶段的适用特点,孩子的文章虽然现在处于稚嫩期,但将来注定要落脚于服务社会和应用于生活实践,也就是参照成人的作文价值,来规范和引领学生的作文发展。

 成人作文具有两条应用轨迹:一条走向文学性,一条走向实用性。现在问题摆在这里了,学生脚下有两条路,在这个岔路口,你要作何选择?实际上,我们是走向文学性了。这也是迫不得已。现在教育教学的行为驱动,主要来自考试。考试中的作文写作是受到时空限制的,学生被固定在考场的特定空间和时间,并以完成效果作为作文水平的认定。在命题上更加趋近于学生共同生活,而学生简单化的刻板化的生活模式,决定了我们的命题只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视野。回忆、展望和反省是学生作文的主要立足点。回忆,就是对已经逝去生活的复现,是一种思想回溯,表达眷恋情感。展望,是对未来生活的预设和描画,是不可见的,因此主要依赖联想和想象。换句话说,生活中原本没有的,看谁能想象出来。这也是可以基于共同生活的思考。反省,是自我内心的觉悟和反思。每个人都不可失掉的正是内心的东西,所以引领学生做自我心理的透视,也是一条引领作文进行内容选择的思路。这三点,都是基于学生“小我”生活和“自我”意识的,具有突出的狭隘性。缺乏对生活的参与意识和干预能力。

 作文的发展还有一条路,就是指向实用性。作文在文学性这个层面上反映生活也干预生活,却较多用于小我的情调的抒发和心内的调和,诸如小说和诗歌,最初都是文人情调的抒写,是人们正式工作和做事之后才使用的。有的人把这当作了正式做的事,于是做了专职的文学家或叫作家。而一般人接触文学,多从自我出发,怡情养性。作文的文学性具有狭隘性,所以需要实用性作补充。作文是人们认识生活和干预生活的一种工具,这与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吻合的。由此出发,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非常注重作文的实用性开掘。而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具有优良文学传统的国家,在突出文学性的基础上,也注重实用性的融合。看下面的作文题:

 视点一,法国高考作文题

 文学类考生: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考生: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考生: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性”的论述。

 视点二,新加坡高考作文题

 科学倡导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么?

 全球暖化会荣誉和影响今后的政治?

 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现在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

 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视点三,香港高考作文题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看法。

 大陆的教育体制的缺陷。

 你对丁克家族的看法。你读婚前同居的看法是什么?

 如果给你3000亿,你如何改进中国状况?

 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现今对国际人才的要求是什么?

 如果你跟胡锦涛总书记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

 视点四,美国高考作文题

 电视、收音机、报纸和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只是我们能得到新闻的几种渠道。大部分人可能会每种都用一些,但一些人会完全依赖某种依赖某一种新闻渠道。请写一篇短文讨论某一种新闻渠道相关的优点和弱点,并举例阐释你的观点,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这种特殊的新闻来源利弊。

 在你上学期间,你仔细地琢磨过许多人,清回想其中一位你曾细细琢磨过的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与众不同?请写一篇短文讨论这个人,说明这个人身上的什么东西使他非常特殊,请用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从文题这个渠道可以透视出该地区或国家作文的价值取向。而作文用来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倾向比较明显。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作文还应该强化实用性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的视角下审视作文,并努力构建作文训练体系

 我反复申明,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话语体系中研究作文与作文现象。作文是学生写作行为的终端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任务、问题或主题,进行信息处理,生成个性化见识、认识、体验、感悟、思考、思想,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话语权,用于表达的一种书面文字组合形式。

 作文的产生有一个前提,即基于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需要,也叫做话语冲动。一些人用更具神秘色彩的名词称呼为“灵感”。我觉得上升到灵感就容易夸大了作文的灵性的方面,而使得作文反而疏离与学生,他觉得作文高不可攀,不可企及。我宁可叫它话语冲动。写作需要一种表达的冲动,也就是说“需要我说”,“我想说”,之后才能产生“我能说”的结果。

 写作是另一种形式的说话。话语冲动源自生活的触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不能背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我们的命题作文训练的做法,大多为教师基于训练的需要,而提出的带有规定性和命令性的要求,却往往疏离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即是说,这些作文从选题到作文的规定情景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指定,要求学生来说,而不是我想说。没话说或不想说的作文境遇自然相应产生了。

 我们需要建立的一个新的作文训练体系必须是基于学生需要,为生活触发的表达。

 我提出几种新作文的形式,并以为我们应该换一种视角,增加学生乐于表达的意识,给作文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1.问题探究,可为作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啊,问题探究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教学中的常态。学生基于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自主的研讨。这研讨的成果怎样呈现和用什么方式进行告知,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在通用的办法,是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答问。这个“答问”就成为了问题探究的成果表现形式。一般的小问题,研讨时间较为短促,而且这个问题具有铺垫特点,教师有意要通过学生答问,进行思考的推进,这样的情况下,答问无疑是最为经济有效地做法。可是,答问具有局限性:答问的机会很少,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不具有普遍性;答问要求快捷,因此思考和备答的时间很少,思考的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答问的语言比较短促,学生的思考结果是由教师直接话语引领而得出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思想,包括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无形之中都得到了制约;答问频繁,使得课堂热闹却未必发展了思维水平,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未必得到了提高。

 真正的问题探究应该是针对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有价值的思考。我强调“有价值”,指的是该项问题能触发思维,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且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语文教学中应该提出有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通过一定形式的“作文”来评判其思考和探究的结果。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一种作文形式,即问题回答也可以写作文,就可以给作文以更大的拓展空间。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包括常态的阅读,只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就可以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常说的“读写结合”,应该是指的这样一种学习状态。

 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的时机与频率都会大大增加,而且这样的作文更加注重内容,可以有效避免重蹈形式化的写作泥潭。

 你看下面台湾的一个作文题,就具有鲜明的问题探究特点:

 阅读下面对话,先依对话内容的象征意涵,阐释“玫瑰”与“日日春”分别抱持哪一种处世态度,再根据自己提出的阐释,就玫瑰和日日春择其一表述你较为认同的态度,并说明原因。文长300字至350字。

 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

 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杏林子《现代寓言》)

 该文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问题,表达看法,读写结合密切。

 2.时局关注,可为作文

 现实生活中,不断诞生新事物、产生新问题,这会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其中一些也会影响到学生,而且学生参与问题的探讨,关注社会生活的这样的变化,也有助于学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形成健康、有益的世界观。过去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习惯于切断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耳目闭塞。其实,现实生活的关注也可以演化成为学生用作文来干预生活。

 学生是学校人,同时也是社会人。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为作文提供了话题和促进思考的资源,我们的教学视而不见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以为,作文应该和现实生活建立紧密联系。这也符合作文的本然规律。即作文就是用来反映生活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形态。

 优秀的语文教师早就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只是目前的作文教学还没有把这普及化和常态化。上面高考作文题的例子中,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作文题,均能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发表意见,甚至体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参与愿望。你看,下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试题:

 发达国家将垃圾倒到发展中国家,并给予一些补偿,好不好?

 怎样解决中国各地贫富差距问题?

 这些问题本来应该成为我们在现实中要给予关注,并引发思考的。而我们却冷面以对或视而不见,却由香港的学生进行探究。说明在问题研究的视野上,语文课程的扩展度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收缩得太小了。

 其实这个责任不在学生。若打开网络,在各个留言区,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参与讨论。但是,你又不能不感觉遗憾。我们的学生并不习惯于进行有思考价值的发言。透过一些语言片段,看到太多的人思想贫乏,情绪偏激,发言并不负责人。我倒是无意把这样的现象的责任都揽到学科教育上来,这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这样的强烈的关注,引导他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并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表达。

 这样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用文字发言的良好习惯,对社会也不无有益。

 3.内心自省,可为作文

 人是情感动物。在各自的生活中,各样的体验,包括思想的碰撞都会搅动学生内心的波澜。这容易形成倾诉的欲望,也成为学生进行良好情绪疏导的渴求。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实生活的多样的改变也同样在改变着当代学生的内心,他们在成长中迫切需要得到内心的抚慰和思想的沟通,而我们也会发现与这种需要相比,我们能够提供的学生沟通的渠道并不畅通。社会浮躁的挤压、学业压力的紧迫、学生不知所踪的困惑,这些时时困扰学生。有调查发现,当代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一方面他们需要自己进行释放,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成人进行干预。

 作文本来贴近于内心,我们要求学生进行真实思想和真切情感的表达。这也客观上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倾诉的有效渠道。然而,因为我们不能把这样的“倾诉”与“作文”进行融合,甚至是作文变成了言不由衷,变成了模式化的构造,学生也就相应放弃了自由表达和率性发言的权利。

 魏书生老师较早看到了作文对于育人的重要作用,并用作文进行学生教育,包括内心疗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作,其实就是随笔文,注意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述出来,包括宣泄自己的情绪,用文字和同学进行交流。即使出现同学矛盾、违反班级规章,也用作文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反思。

 作文可以和传统意义的日记进行嫁接。把自己的内心情感用文字凝聚和宣泄,使作文变成一种倾诉方式,作文就会和人无比接近,甚至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

 我在1996年到1999年之间,进行作文和育心同构的实验,引领学生写作随笔作文。注意把班级发生的事情、同学们的不同生活认识、各自家庭的故事等作为作文的描摹与陈述对象,使得作文源自学生共同的情感体验,能促进作文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写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阅读体验,可为作文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注重肢解式的分析和技术化的训练,学生阅读中整体感悟和体验不被重视。若转变学习形态,注意把学生阅读的体验凝固下来,写成文章,无疑也是一种很好且有效地训练方式。

 通常我们把这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小学就写,一些老师存在误解,一些这太小儿科。其实同样是读后感,小学生写和初中生写、高中生写一定不同。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感悟的深度和广度会有较大差别。用读后有感的方式进行表达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等。

 此外,也可以写成短评。如选择一个研究的专题,进行文章的剖析,从而得到鉴赏的体验,这应该是中学生可以重点训练的一项能力。这样的专题研究文章,可是鉴赏也可以批评,教师若能教会学生如此表达,对于增进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益也是很有帮助的。

 过去,湖北宜昌的中考语文就靠读后感,进行这样的选择是有道理的。这一篇文章里,不仅反映出学生的阅读素养,也需要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的功底,这又是作文训练的指向了。

 现在学生阅读后写读后感和短评的很少。也没有人意识到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作文训练,可是也没有另外有效的替代方式,于是阅读和写作的衔接问题一直没忽略,从而使学生丧失了进行表达的机会。

 我们叫做的“读后感”,可以写课前读有感,也可以写课后读有感。从不同的学习时段进行写作的训练,具有不同的效果。课前读有感,是预习的一种方式。课前先读并形成思考与感悟,这会为课堂教学进行铺垫,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益无疑具有好处。课后读有感,是一种复习的方式,也是总结固化学习成果的途径。课后写读后感,就可以把课堂教师引领下形成的思考和认识进行梳理,得出一定的评价。这样的读后感,便成为了实现读写结合的很好途径。

 对于读后感一类文章的写作,我们的旧科举选题大多是源自阅读,如:

 我国最后一次科举试题第一场考史论,篇目如下: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常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术实而讳其名论;裴度奏宰相相宜召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如上论点和史料来自于阅读,没有阅读体验也就无法写作。究其实质也是“读后感”或叫做“读后评”。

 法国的高考试题,在备选命题中也有一个读后感的写作,如“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我们过去对读后感有些轻视。其实,这是作文的一条拓展渠道。

 5.生活观察,可为作文

 学生生活尽管限于学校和家庭的两点一线,有人也说学生生活不够丰富,这会制约学生作文的发展。但是若我们具有作文反映生活的意识,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这样的独到的眼光,就难发现生活给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应该应到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要注重观察的道理好讲,但是学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在作文的命题和作文任务的布置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入题,提请他们关注,并写成作文。这样持久,会引领学生产生行为的改变,更多关注生活。

 如我过去布置每周文题,要推荐学生十数个,采用两种命题渠道,一个方式是教师根据班级和学校生活的共同特点取其共性命题,诸如运动会见闻、班级趣事、他从哪里来、怎么提升班级向心力。再向学生征集命题。学生命题就可以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贴近学生生活,选取角度和主题。师生共同命题就是扩展学生生活空间的一个好办法。

 6.人际交互,可为作文

 语文具有人际交互的功能,我们还把现代语文的阅读,包括课堂教学称其为“对话”,也即是把语文看作了交际工具。作文是用文字为媒介进行交际的一种方式。明晰这一功能,我们就应该善于创造和利用一些人际交互的情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

 举一个例子。我原来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差生,他的家庭后来出了变故,他的父母在进行离婚大战,这也殃及了孩子,他情绪一直不好。可是父母的事情他又管不了。所以他非常痛苦,一次喝了很多酒,带着一身酒气,咧咧切切走进教室就开始呕吐。我只好招呼同学把他送回家,等他稍好些睡着了,在思考这件事的处理办法。若从学生行为规则的角度考虑,应该给予这个学生批评教育,但是这样简单的方式不能教育学生并帮助学生走出思想困境。于是,我和班干部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感觉,需要给予该学生更多关心。所以,我们发出了一个倡议:全班每一个同学给该同学写一封信,进行劝慰。然后,我们把这些信偷偷放在了该同学的书桌里。第二天看到这位同学读信的感动,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写作很成功。

 这是一个用作文达成人际交流的很好的例子。

 7.话题研讨,可为作文

 现在我们对于话题作文已经不陌生。所谓话题作文,是就一个话题范围,自我选定内容,确定题目,选择材料和确定主题,进行作为写作。相比较命题作文而言,预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大,因此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些年来,话题作文的写作已经较为普及。我以为日常作为写作也应该从话题作文中汲取合理因素。

 可以多组织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进行探讨,然后再形成各自的文章,使得作文成为学生交流思想认识的一种方式。这就可以凸显其实效性。

 例如,一场汶川大地震,出现了“范跑跑”和“谭千秋”两类教师形象。若以“大灾面前,教师该跑不该跑”为话题进行研讨,写成作文,一定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该类话题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不同的言辞各成为对立面,有利于引发学生的争鸣。这又反而成为学生写作的驱动力。

 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会写作文,不爱写作文,若能选取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引导学生用文字传达思想,一定会带来全新的写作面貌。

 8.主题诠释,可为作文

 在学习中,在社会中学生会形成一些问题看法和思想认识,这些思考和认识的价值需要一定的论据支撑,才能构造出一篇文章,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这样的文章,我叫做主题诠释。

 例如。课堂中学生发言有言之未尽之处,可是从课堂研讨的时间来说,又不允许学生长篇大论得展开,所以你可以让学生收束发言,要求他回去做一个文章整理,把自己的认识进行阐释。这不就是天赐的作文时机么?

 主题诠释是在话语交流之中,对于重点之处进行展开讨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你若给学生用文章阐释思想,进行全面交流的机会,这在学生不会看做学习负担,而反正为了实现交流的必然选择。

 类似的教学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有抓住作文写作时机的强烈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多用书面语与人交流,参与学生实践和生活实践。从而知道作文有用,而不是一种了无用处的空谈。

 9.生活创意,可为作文

 目前语文学习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叫做语文综合性学习。所谓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堂小空间的扩展,一般结合一个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其中“写”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彰显。即要学生把学习用写的方式成果化。这又为作文找到了一条发展途径。

 我们发现国外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撰写长篇的论文。我们一般不把这看做作文。其实,这也是一种语言组织形式,若长此以往的训练,也会提高学生的结构文章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我还以为,我们的作文做的太小,又过于偏重于文学性,只有在实用性上不断强化,才能把作文做大做强。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产生创意,并用文字把创意进行构造,从而实现了文字的功能。看下面香港理工大学的入学文题:

 你是你们高中英语兴趣小组的成员,学校提供给你们小组两千人民币和一间教室,利用这些资源,你希望组织什么样的活动?

 这其实就是一个创意作文。给你提供一些基本条件和基本材料,让你进行创意的设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可以在文字表达中提升文字能力。

 这样的作文显然和我们传统的作文认识又是不同的。

 10.社区活动,可为作文

 作文局限于学生个人、局限于思考和谋划和局限于学校、班级、家庭,显然还是狭隘的。我们更为需要的作文应该是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在动态中的应用。参加社区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也应该学会应用语文这个工具,服务社会。

 例如,给社会写一个广告,草拟一个活动公告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文字的手段来实践,这就是用语文的工具回报社会。教师也应该用这样的视角,并引导学生更多的跳出小我、跳出班级,从大的活动空间,发挥作文的作用。

 若转化思维,其实写作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例如,我原来曾组织学生在教师节开展“温馨送祝福”活动。每位学生选择一位教师,以“老师的一封公开信”的方式,送出祝福的感谢的话。然后,我们组织了面向全校的一次作文展。这次作文展中有的学生的书信写给校长、写给年级组长、写给自己不知名的老师、写给后勤人员,等等,收到了很好的反响。而这些积极的呼应又成为了激励学生写作的动力。

 

 -

 .--

推荐访问:探问生命教学设计 探问 出路 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