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性研究

广州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性研究 摘要 面对多样化及新型深度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内涵不足的旅游供给之间的矛盾,寻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旅游产业通过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获得旅游产品数量的丰富、质量的提升及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成为解决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和选择。本文将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探讨广州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性问题,并结合其发展实际针对其不足之处提供产业融合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关键词:信息产业;
旅游产业;
产业融合 目 录 摘要 1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 (一)信息产业 3 (二)旅游产业 4 (三)虚拟旅游 4 (四)产业融合理论 4 三、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5 (一)旅游景点虚拟化融合发展模式 5 (二)科技类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 7 四、融合案例:广州虚拟旅游模式的应用 7 (一)广州各类旅游网站虚拟旅游应用状况 7 (二)虚拟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方向 8 1.虚拟旅游 8 2.古迹重现 9 3.保护性开发文化遗产 9 4.进行旅游规划 9 (三)广州虚拟旅游应用存在的问题 9 (四)广州虚拟旅游应用建议 11 五、结论与建议 11 (一)研究结论 11 (二)建议 11 1.政府为产业融合建立稳定的外部环境 12 2.培育挖掘市场需求,构建合理的市场环境 12 参考文献 12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关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从 20 世纪 70-80 年代开始,产业融合的事例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运作方式,正凭借其独有的优势迅速风靡全球。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作为新兴服务业的代表——旅游业,正在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为我国经济提供持续强大的动力。然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出现景区被破坏,旅游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解决服务行业潮流的推动,产业融合在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方面甚至在新型产业上都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我国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也显露出融合发展的迹象。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信息是旅游的重要载体,二者有着天然的耦合性,其融合的方式多元、融合形成的新业态也层出不穷。旅游产业具有高度开放、效应综合和需求导向等特点,信息产业具有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体验化等特点,所谓产业融合就是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行业要素的互相共享与协作的过程。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旅游业陷入发展瓶颈,各类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本文对信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机理研究,可以指导政府建立良好的产业环境、旅游企业的自身建设及市场的提升优化,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Marcu(2015)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产业融合的成因是由数字化、自由主义、传统思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Gambardella A(2010)指出产业融合必须要经过技术的整合、管理以及市场的监管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如果有一方面的缺失都直接导致产业融合无法形成。Porter M(2011)觉得,产业融合实际上就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消除产业间的边界,密切不同行业间的联系。

马健(2016)则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存在多个,而内在因素是产业自身的相关性及其对收益最大化的需求。雷晓鹏(2019)觉得,产业交融不仅可以提高产业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结构,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进而提升一国的总体经济效应。李奇泳(2019)认为在技术革新的背景,产品出现高度分离和整合的现象,直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产业融合不仅在促进产业结构创新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提升产业形象、改进产业发展状况等不同角度也提供了有利依据。

贾志远(2018)、杨漪清(2019)等提出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直接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旅游的需求和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研究内容集中表现为:从需求角度研究信息技术对游客的影响,从供给的角度研究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及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旅游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创新。方荣辉(2019)提出技术渗透融合是指将旅游业积极引进其他产业的相关技术或者部分产业以技术优势而融入旅游业,形成新型的旅游业态。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信息产业 现代信息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而言,信息产业是指所有和信息生成、修饰、传递以及利用相联系的产业,著名专家学者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广义信息产业观有突出的贡献。狭义而言,信息产业是信息服务业的总和。非信息产业是指物质和能源形态的变换和转移结果,而物质和能源的转换过程则为信息服务业。

本文所探讨的信息产业是以信息电子技术为产业活动基础的涵盖信息技术价值链条上所有行业的产业。

(二)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最早的定义是 1971 年联合国旅游大会提出的“旅游业是为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需求,有偿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全部行业的加总。” 本文采用的是《现代旅游学导论》主编田里提出的“旅游业是为旅游者开展旅游行为提供各种旅游产品或服务而获取利润的企业,它凭借自然的旅游资源,以旅游设备为媒介,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商品和服务的相关行业。” (三)虚拟旅游 虚拟旅游,是指建立在现实旅游风景的基础上,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幻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游览者足不出户,就能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观赏万里之外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迹。

虚拟旅游技术是连接无形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者的桥梁,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渠道。虚拟技术应用于旅游行业,有利于旅游网站进一步数字化。从而方便旅游者提前制定好游线路,预定火车、酒店、门票等,刺激旅游消费。有利于风景区提高竞争力。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融合理论 在产业融合的诸多文献当中,出现比较频繁而且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个提法就是产业边界的“模糊、收缩和消失”,这也可能就是产业融合的直观含义。产业融合作为一个名词讲,指的是一种状态,即为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
作为一个动词将,指的是一种过程,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相互渗透、相互延伸或者相互接入的过程。

产业融合在根本上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互不包容的行业,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规定简化造成的行业范围的不清晰,形成全新的行业或利润来源,是持续发展进步的流程。

目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对全球的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也显露出融合发展的迹象,随着两大产业的高速发展,其融合的方式逐步多元,融合的程度逐渐加深,融合形成的新业态也层出不穷。

三、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一)旅游景点虚拟化融合发展模式 此类模式是建立在虚拟旅游的基础之上,通过产业渗透的融合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的。虚拟旅游的实现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区别于现实的旅游,拥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即交互性、沉浸性和自主性。交互性主要包括游客与虚拟旅游世界的交互、游客之间旅游体验的交互;
沉浸性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使游客在虚拟的旅游世界之中,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自主性是指游客在虚拟旅游之中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即从选择旅游目的地开始,旅游线路、旅游时间、旅游项目都是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的,不必拘束于现实世界的束缚。

随着虚拟旅游的兴起,旅游景点也朝着景点虚拟化融合模式发展。这一模式的主体为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主要是指旅游景点业和信息业企业以网游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全景技术为依托,以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为平台,借助漫画、动画、影视、音乐等的表现手法和制作手段,将真实存在的旅游景点及产品服务虚拟化,在网络平台之上打造出同真实景点一样的虚拟景点,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边界内的产业价值链活动互相渗透,形成新型的融合状态,即景点的虚拟化。

旅游景点虚拟化融合发展模式的价值在于:
(1)创新旅游方式 在当前社会中,人们不能忽视网络化、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给公众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而将现实旅游和网络技术融合起来的虚拟旅游,由于较高的自主性、便利性、虚拟性,不仅可以弥补现实旅游的不足,还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特殊需求。人们足不出户就游览了自己所心仪的旅游景点,从枯燥紧张的工作中释放出来。而对于身体状况不好的旅游者,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家里虚拟旅游成为较好的的旅游选择。因此虚拟旅游的方式将会受到更多旅游爱好者的喜欢,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旅游方式。

(2)促进现代旅游体系的建立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任何事物都开始与网络产生联系。而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开始与网络发生关联。真实的景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形成虚拟的景观,并且在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实现更加自主化的、区别于现实游玩的体验。虚拟旅游的种种优势使其成为旅游宣传营销新方向、甚至成为旅游理念的一种变革性力量。这使得人们首次实现了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以虚拟世界为基础的虚拟旅游方式将成为现代旅游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真实旅游一同构成现代旅游体系。

(3)保护古迹,遗址重现 由于旅游业的粗放发展,我国很多文化古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敦煌莫高窟,由于不限额的参观,很多壁画已经出现变色、脱落等状况,对石窟的保护成为急需要考虑的问题。而通过数字化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构架出石窟的虚拟场景,游客可以通过机器设备,进行虚拟化游玩,减少过多人数对莫高窟带来的损害。因此通过网络欣赏那些容易被损坏而有有较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可以避免现实旅游产生的破坏,促进保护性开发。

(4)经济意义 互联网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最快速、受众最广的宣传方式,其市场前景美好。而虚拟旅游是将传统旅游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更加有效的宣传景点,从各个方面增加相关产业收益。

对景区来说,虚拟旅游提供给网友一个了解风景区情况的窗口,特别是对于尚不知名的景区,虚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营销手段,有利于他们通过新技术,实现逆袭。而且通过虚拟技术,还可以进行3维立体的旅游产品展示,或者直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摆售,借此提高旅游产品的销量,提高经济效益。对旅游网站来说,当提供虚拟旅游的网站吸引到大量网友,有了一定知名度时,可以通过代理商植入广告或者会员收费制等获得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通过景区的查询功能,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游览线路的选择,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游客推荐合作的酒店、旅行社、交通工具等,并从中赚取分成。

(二)科技类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实现的,主要是信息产业的先行企业借助其科技产品的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突破其原有的产业活动边界,通过技术创新将其扩散到旅游业内,打破两大产业原有的技术边界,推动其产品融合,进而开发出具科技主题的景点产品,最终形成新型的融合业态——科技类主题公园。

科技类主题公园有着其鲜明的特征,即科技含量高,项目互动体验性强。在此类公园内,不论从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又或者是从团队管理等方面,都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园内大量采用高科技计算机操控,从研发到设计原创居多,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同时,此类园区内的旅游产品游客参与互动性极强,除去高科技带给游客的震撼,这些互动体验将成为游客对该园区最难忘的记忆之一,大大的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例如方特欢乐世界内多个游乐项目如恐龙危机、飞跃极限、聊斋、恐龙半岛等,都具备发明专利,整个项目充满特效和多种科技技术,通过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将电影或者网络游戏中所用的魔幻、冒险等情景表现与主题公园本身的功能相结合,将虚拟的科幻世界真实再现,带给游客梦幻、震撼的旅游体验。

四、融合案例:广州虚拟旅游模式的应用 (一)广州各类旅游网站虚拟旅游应用状况 广州目前的虚拟旅游发展并不是很成熟,广州旅游网站的应用也不是很普遍。有限的应用中也显示出较低级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旅行社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网站等,网站内部仍主要是以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一定的静态图片,并没有涉及立体的图像、虚拟场景等虚拟旅游表达方式。对于旅游社区等近几年兴起的网站,由于网站功能限制在个性化的信息提供,会员的互动交流,因此在虚拟旅游的应用方面并没有较大进步。对于电子商务类网站,由于预订业务的广泛发展,促使定位技术、虚拟影像方面的进步,使得这类网站的虚拟旅游应用有所发展,文字、动态和静态的2维图像均已实现,但仍比较低级。广州目前应用虚拟旅游程度最深的要属旅游资讯类网站。如中国虚拟现实全景网,已经实现了文字、2维、2.5维的三种表达方式共有的模式,实现了虚拟场景设置为0的突破。在广州旅游网中,实现了360度全景拍摄、VR全景拍摄,游览者在家中即可通过电脑实现对目的地景观的立体观感。虽然这几乎代表着我国虚拟旅游应用的最高水平,但仍算不上尖端应用。没有3维、多维等更加高级的表达方式。

技术分层 网站种类 文字 2维 2.5维 3维 多维 静态 动态 旅游资讯网站(广州旅游网)
有 有 有 有 无 无 电子商务类网站(南湖国旅)
有 有 有 无 无 无 旅游社区类网站(中国自驾车旅游联盟网)
有 有 无 无 无 无 旅游机构官方网站(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网站)
有 有 无 无 无 无 传统旅行社网站(广州青年旅行社)
有 有 无 无 无 无 图3-1 广州各网站虚拟旅游应用情况 (二)虚拟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方向 1.虚拟旅游 与传统的三维动画效果不一样,虚拟旅游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把景观的全景图像,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360度全方位互动式观看的真实景观虚拟再现展示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弥补了三维动画速度慢、路径相对固定的缺点。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浏览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选择游览线路,自主调节观看时间。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旅游景点通过虚拟旅游方式,不仅可以使远距离的网上观看成为可能,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还可使无旅游条件的人弥补遗憾。由于虚拟游览的过程时间均由自己调节,观察角度、浏览线路也很自由。使得虚拟游览相比于现实景区,虽然体验效果有差距,但也独具特色。因此虚拟旅游的发展,将使得景区经济效益和名声均得到提高。

2.古迹重现 科学家通过对文物古迹的详细考察,在借由“真实再现”的技术手段,再现文物古迹的原貌。例如在希腊,为使民众切身感受遗迹的风采,希腊科学家就利用“真实再现”技术,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古希腊建筑影像世界,重现辉煌时期的古希腊建筑。参观者只需要佩戴相应的触发装置,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参观古建筑,领略当时的原貌,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这对于爱好历史的人士来说,确实是一场难得的视觉享受。对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也有相当的益处。

3.保护性开发文化遗产 随着文化遗产的大规模开发,我国的文化遗产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开发过度,文物受损的现象。而数字化技术、虚拟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很好的契机。借助虚拟技术,对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然后通过一定的设备,实施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这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由于苏州经济的飞速发展,之前不重视保护,导致这两项遗产被破坏严重。

4.进行旅游规划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旅游景点的合理规划。设计人员可以虚拟技术,构建虚拟的景观世界。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虚拟景观中进行分析,更好的把握全局,总体构思旅游项目的空间布局,旅游最佳路径,旅游的各形态。加快旅游规划的实施进度,提高效率。

而且对于景点的规划方案,无须进行实施检验,只需要设计人员在虚拟化系统中,模拟实施。通过工作人员的亲身体验,感受各种旅游规划方案的优缺点,在进行修改,优中选优,挑选出最佳方案。

在景区的实际运营中,还可以通过虚拟化沙盘实现对景区的全方位监控,对于出现的突发情况,利用计算机进行快速分析,迅速而合理的做出决断。

(三)广州虚拟旅游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虚拟旅游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因此在广州旅游业的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以下六个问题。

1.成本高昂 在虚拟旅游应用中,越高级的虚拟表达方式越能使消费者感到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带来更多的收益。然而表达方式越高级,越需要高级的软硬件支持。这将导致成本的直线上升。对于可进行人机交互的穿戴设备,如立体眼镜、cave系统等设备,制作成本高昂,而且设备的操作、维修需要有专门人员负责,但是旅游业中,这方面专业人员并不多,因此导致高昂的人工费用。在景区里,虚拟旅游技术往往表现为对商品的三维立体展示,各种虚拟的娱乐设施、虚拟景区等。而这些虚拟情景的建立,需要付出的成本使各景点公司难以单独承受。

2.技术发展不成熟 虚拟旅游应用中有几项关键技术,包括逼真的3维表达方式为主的可视化技术,以远距离在线交流、分散式数据传输为特征的网络技术,以人机互动为特征的近距离各种交互技术。这几项技术要求高,我国目前的技术发展尚未成熟,只有少部分企业可以适用该项技术,无法大范围支持虚拟旅游系统的构建以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虚拟空间中景区规划的重要技术,通过网络的分析,为使用者提供景区内景点之间的最优线路,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引导游客沿路径行进。此项技术在广州景区中应用也很少。

3.产业小,相关企业少 广州虚拟旅游发展不充分,虚拟旅游市场份额比较小。涉及虚拟旅游的相关旅游网站也是以提供文字、照片为主,无法通过虚拟旅游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涉及虚拟旅游的各种智能设备,由于成本等问题,需求量不大,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据统计,目前全省只有9多家以虚拟现实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而且均为中小企业,没有业务特别突出的领军企业。

4.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前有一些实际应用虚拟旅游的网站,如第一全景网、中国虚拟现实全景网、中国全景网等。这些网站主要是对景观进行全方位的展示,给予网友视觉的刺激。但是无法给予网友触觉、听觉上的刺激。这种较无趣的方式不能带给网友强烈的震撼,因此也无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导致网站效益不高,模式的推广也变得困难。近几年,广州一些著名景点也开始逐渐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景点的虚拟场景设置,但是效果均一般,无法带来轰动性效应。因此,提高虚拟旅游的应用效果成为摆在旅游行业面前的难题。

(四)广州虚拟旅游应用建议 (1)虚拟现实技术(VR)、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集成。利用VR、RS、GIS技术,再借助3维可视化的相关技术,以风景区的地形地貌数据、卫星数据、专业地图等数据为基础,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风景区的3维表达方式。以此丰富现有的旅游形式和内容。

(2)旅游营销。对风景区景观建立3维模型之后,通过旅游网站发布链接。允许网友在网上进行提前的虚拟旅游。进而起到预先宣传、吸引游客的作用。并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不能实际去观看旅游景点的游客的需求。

(3)网站应用策略。对于旅游网站而言,对虚拟技术的应用应逐步高级化。政府以及传统旅行社的网站,应更多的使用图像以及更高级的虚拟表达方式。对于电子商务类网站,由于企业实力较强,可以加强高端技术的开发,发展虚拟旅游技术,开拓虚拟旅游的市场。在自己网站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风景区、周围的酒店情况进行全方位展示。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旅游规划,使结果更加科学,并且提高制定的效率。而且还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对旅游行业进行科学管理。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日新月异,推动了市场消费需求的转变和产业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二者的融合已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两大产业的融合现象也是与日俱增。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笔者发现信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在我国产业发展中仍属于新兴的产业形态,存在着大量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二)建议 由于信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深化二者的融合就要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多个角度进行构建。

1.政府为产业融合建立稳定的外部环境 首先洛阳市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要积极落实体制改革,建立应变能力更强的服务机制和更畅通的组织协调机制,完善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中的投资机制、机理机制等,为其提供环境保障。

其次要提升完善现有的产业政策,提高其适应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洛阳市政府要根据两者融合的需求制定相应政策,另一方面放松原有的产业政策,减少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业壁垒,给予两大产业融合以政策支持,积极打造二者的融合平台。

最后洛阳市政府需要为两大产业的融合培育、提供专业化人才。技术是信息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要想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就必须积极培育具备先进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专业化人才,稳固二者融合的技术基础,优化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2.培育挖掘市场需求,构建合理的市场环境 首先,在市场需求及旅游者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和改变的情况下,要想使得洛阳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进一步的融合,需要深度发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创新型产品。这类产品一般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吸引力,更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消费者心理变化巨大。由于目前洛阳市对智慧旅游的宣传程度不高,经两大产业融合创造的新型产品并没有被消费者普遍接受,因此需要通过运用信息产业的传播宣传渠道,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合理的引导,树立新型、健康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对产业融合产品的认知和接受能力。

另外,企业作为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主体,在产品的开发及管理方面,急需大量专业人才,除去政府需要进行人才的支持和培育外,企业自身也需加强人才建设,对内部员工定时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打造企业内部良好的文化和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周振华. 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马健. 产业融合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雷晓鹏,何治利. 信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 先锋,2019(01):52-53. [4]李奇泳. 创新运游融合,聚力抱团发展[J]. 人民公交,2019(01):57-60. [5]王龙杰,曾国军,毕斗斗. 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J]. 地理学报,2019,74(02):366-378. [6]胡冰涛.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2):12-13. [7]邓爱民. 我国优质旅游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A].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8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旅游研究院:,2018:9. [8]张新成,弓志刚,高楠,王琳艳. 中国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0):1259-1264. [9]周蕾,王冲. 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信息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7(18):103-107. [10]贾志远. 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洛阳智慧旅游为例[J]. 时代金融,2018(08):296-297. [11]王式玉. 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3):37-40. [12]段婷婷. 中原城市群9市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度评价[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33(02):104-109. [13]段婷婷. 旅游产业与信息化耦合协调关系实证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3):76-82. [14]尹美菊,尹华光,陈焕舒. 张家界旅游产业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动力研究[J]. 当代经济,2018(16):82-83. [15]方荣辉. 全域旅游背景下滨州智慧旅游创新发展实证研究[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86-88. [16]杨漪清,葛瑶科,张思光. 关于产业融合模式的文献研究[J]. 中国市场,2019(05):74+79. [17]Marcus,TimDuffy.GeoSciML:DevelopmentofagenericGeoSciencemarkuplanguage[J].Computers&Geosciences,2005,31,1095- 1103. [18]Gambardella A,Torrisi S. 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1998.27 [19]Porter M. 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Product number 6538[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2001,79(7):147-154.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