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3课时作业14:第2课,,旷日持久战争练习

 第 第 2 2 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基础巩固

 1.德国“施里芬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最后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2.一战中,使西线转入以阵地战为主的相持阶段的战役是(

 ) A.俄军的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答案 B 解析 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以阵地战为主的相持阶段。

 3.1916 年 5 月底,英德海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这次战役(

 ) ①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 ②德军在交战中的损失远大于英国 ③德国没有获得制海权 ④使德国被迫转入潜水艇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这次战役后,德国的海军主力被迫龟缩在海港中,只有德国的潜水艇还在四处活动。

 4.1916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答案 B 解析 综合 1916 年战争的特点可知,这一年战争双方互有攻守,故 A 项错误;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故 D 项错误;B、C 两项都是 1916 年战事的特点,但从战争的发展态势看,B 项正确。

 5.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式武器 答案 D 解析 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 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

 能力提升 6.《圣诞快乐》讲述的是一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顺序排列题,注意时间的先后及大战的三个阶段即 1914 年、1915年、1916 年。第一阶段中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 1915 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 1916 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答案为 C项。

 7.阅读下面材料: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 1914 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做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反,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 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答案 (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的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推荐访问:旷日持久 作业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