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那么八年级的同学应该怎样学习好物理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走进实验室

 一、物理学基本常识:

 1、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因而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科学。

 2、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变化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自然科学。

 3、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理现象:如力的、电的、磁的、光的、热的、声的、核变化等现象。

 物理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运动变化的规律,并阐明其原因。物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4、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5、科学探究的 7 个基本环节依次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最基本的环节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最主要的环节是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则是交流与合作。

 6、物理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1、"日心说"的建立和"相对运动"理论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伽利略;2、经典物理学(经典力学)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牛顿;3、量子理论的建立和"相对论"的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玻尔和爱因斯坦。

 二、测量的基础知识:

 ( 一 )常用的测量工具:

 长度:

 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其次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时间:

 基本工具是钟表。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还有停表等。(如何做周期性变化的事物都可用来测量时间,如脉搏等)。

 质量:

 基本工具是天平,其次还有台秤、案秤、杆秤等。

 力 :

 基本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电流:

 基本工具是电流表。

 电压:

 基本工具是电压表。

 体积:

 液体体积通常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温度:

 基本工具是温度计。实验室里最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二 )长度(L)、时间( t )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或称 SI 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

 1 m = 1000 mm ; 1 mm = 1000 m ; 1 m = 1000 nm ; 1 km = 1000 m

 (1 m = 10 dm , 1 dm = 10 cm , 1 cm = 10 mm )

 1 光年

 9 . 46×10km (天文学单位) 1 埃 = 10

 2、由长度单位组成的"面积"和"体积"的单位:

 面积:主单位是"平方米"( m)。1 m = 100d m = 10000 cm = 106mm

 体积:主单位是"立方米"(m)。1 m= 1000 d m= 10 cm(mL)

 1 立方分米( d m)又叫"1 升"或"公升"; 1 立方厘米(cm)又叫 1"毫升"; 1立方米在工程学上通常又简称"1 方"或"1 立方"。

 3、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符号为" s "。

 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h = 3600 s

 1 天( d ) = 24 h = 86400 s 1 平年 = 365 天 1 闰年 366 天

 (三)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必须作到:

 (1)"三观察"并记录:

 A、观察" 0 "刻度线是否磨损;

 B、观察其量程;

 C、分度值(必须明确单位)。

 (2)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只要能满足测量要就行,别以为越精密越好)。

 使用时必须做到和应注意的事项:

 A、放置:

 a、必须使有刻度的一边与被测长度线段重合或平行,从刻度 尺的"0"刻度线或某一完好刻度线量起;

 b、"0"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必须从某一完好刻度线两起; c、 使用厚刻度尺时,必须使其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

 B、读数:

 a、视线必须与尺面垂直;

 b、必须估读并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C、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所用的单位;

 读数,然后用终点读数减去起点读数。

 2、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曲线长度测量:

 "化曲为直"——采用"重合法"或"转轮法";

 B、隐含长度测量:

 "化暗为明(即等量替代)法":

 柱、锥、台的高和球体的直径用 1 直尺加 1 三角板配合的方法在水平 台面上测量;硬币直径用 2 三角板加 1 直尺配合的方法测量。——"直尺 三角板配合法";

 C、微小长度测量:

 "测多算少"——用"积累法"测量:

 细铁丝直径用"绕线法"测——紧密缠绕,测出线管长 L 和线圈匝数 n ,然后用 d = L / n 计算出直径;

 一张纸的厚度用"重叠法"测量:将一叠纸压紧,先测出总厚度 L , 再数出总张数 n ,然后用 L/ = L / n 计算出 1 张纸的厚度。

 ( 注意:1 张纸有 2 个页码,纸的张数 = 总页码数÷ 2 )

 (四)误差的初步知识:

 1、误差的概念: 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间的必然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的产生原因:主要与测量的工具的精密程度和测量者本身的因素有关。

 (还跟环境因素有关)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必然存在,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避免而只能相对 减小的;而错误则是操作不正确或粗心大意造成的,它是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适当选用精密度较高的测量工具;用多次测量

 的平均 值作为测量结果。

 注意:在计算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一定要剔除,不能纳入计算,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必须与每次的测量值相同(单位一致时)。

 三、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提出假设、建立理论,观察法,模型法 ,实验验证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比较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也叫变量控制法)。

 (二)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一个物理问题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常采用分步探究的方法 。即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探究。当探究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把其他因素控制为相同(不变),只让要探究的因素发生变化,然后把各步的探究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总的探究结论。这是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

 :运动与能量

 一、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运动的普遍性:

 1、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运动着的,绝对不动的物质(和物体)是没有的。

 2、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和所说的"物体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分类:

 三)、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

 1、、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的特征、结构:

 (1)特征:

 很小。

 体积小:直径最大只有几埃(1 埃 = 10

 3- 10m),通常的物体中 23 所含分子数目是非常巨大的; 质量小:比如18 g 的水(18 cm 水)里就有 6 . 02×10

 个水分子。

 (2)结构: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旋转。(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是卢瑟福首先建立的)

 3、分子的运动: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并且是无规则的。

 4、分子见的作用力:

 (1)、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且阴历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3)、分子间的作用力(无论是引力还是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斥

 力减小得更快一些。

 5、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发生条件:

 不同物质、互相接触。(不需任何其他条件)

 (3)本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应把它同物体由于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机械运 动现象区分开来)。

 (4)说明的问题: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还能间接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5)扩散现象的解释:主要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来解释。

 (6)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温度越高,分子运

 动越快,扩散也就越快。

 二、能量:

 1、能量的概念:

 (1)能量是一个与运动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特地对应着不同的能量。

 (2)物理学上对能量的初步定义是: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 体具有能量。

 2、衡量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和比较能量多少的依据:

 衡量:看是否能够做功,(原则上讲,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因为它至少有内能)而不是看实际做功没有。

 比较:比较所能做功的多少,而不是比较实际做功的多少。

 3、能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 S I )中,能量的单位和功、热量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符号" J "。

 4、多种形式的能量: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宇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有机械能和其他能;宏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能属机械能;微观粒子的运动中,分子的运动对应的是内能,原子的运动对应化学能,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微粒的运动对应电磁能、核能、光能等。

 5、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1) 能量的转移: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种类、数量不发生 改变;

 能量的转化:能量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而能的数量不发生改变。

 (2) 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转移或转化(条件是做

 功)。

 (3) 能量的守恒: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三、相对运动: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假定为不动而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又叫参照系)。

 (3)、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平 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总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4)、参照物的选择:同一物体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其运动情况的描述结果可能 不同。原则上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为了统一起见:描述 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以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描述在 地面上运动的物体里的物体的特地情况时,通常以在地面上运动的 物体上的固定问题为参照物;任何物体以自身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 (因此不能作这种选择)。

 (5)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运动快慢(速度)"和"运 动方向"3 个方面。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了改变,都表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运动的速度:

 (1)速度的初步概念和物理意义:

 初步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速度的公式:

 V = S / t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 / 秒",符号"m / 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 / 时"( km / h )作单位。

 1 m / s = 3 . 6 km / h

 (4)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常用"平均速度"表示:即用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 时间里平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它必须对应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

 (5) 匀速直线运动的 定义、特征:

 定 义: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特 征:

 快慢(速度)不变,运动经过的路线是一条直线。

 共通性:

 任何时刻、任何时间段、任何路程段的速度都相等。

推荐访问:上册 八年级 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