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初中考点解释(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识记 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2、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3、知道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1、科举制是以才能大小作为选拔的标准、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初创于隋朝,到唐朝得到完善。常设考试科目有明经(测试考生背记儒家经典的能力)和进士(包括笔试经史、唐玄宗后改诗赋)。武则天还创立了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

 2、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农业上,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通车等,水稻采用育秧技术;手工业上,制瓷业、纺织业等生产技术水平、产量、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商业上,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有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国力强盛,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唐于吐蕃交往的主要表现:一是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中期,唐太宗应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将文成公主嫁与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各类书籍、粮食、蔬菜种子以及各行工匠,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二是8世纪时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藏普尺带朱丹,尺带朱丹上表唐朝皇帝为“舅”于唐“和同为一家”了。

 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唐朝时文化发达,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并在回去之后参照模仿。鉴真东渡到日本后,广泛地传播了中国的佛学、建筑、医药和艺术等文化成就;玄奘西行是为了追求佛学的精义,这些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它说明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广度和层次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运用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20多年,由于能做到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注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局面。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⒍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识记 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1、两宋时期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表现为一是农业方面,农作物播种区域扩大,占城稻的引进,水田的增加,稻米产量进一步提高,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推广,种植区域扩大,面积增加;二是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的技术水平、产量都超过了北方,瓷窑崛起,景德镇成为瓷都,发达的造船业基地多在南方;三是商业方面,大的商港如泉州、广州、明州等都分布在南方,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为适应大量商贸往来,在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2、随着江南开发力度的加大,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中所占比重、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3、北宋建立后,因其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彼此之间互有战事,各据一方,出现了政权并立的局面。1115年女真人建立了金政权并相继灭掉了辽和北宋。南宋建立后,偏安一隅,与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 局面,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辽、宋、西夏、金政权并立的政治格局。

 4、蒙古族中以铁木真为首的部落,在长期征战中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铁木真被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大汗国,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71年其孙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5、在元朝,辽阔的疆域内共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这一时期,不少汉族人迁徙边疆与各民族杂居,大批边疆民族内迁,彼此互相融合。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汉化为“汉人”,同时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所以在这一时期,由于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识记 知道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

 1、明清两朝都加强专制统治。一是强化皇权。明朝时废丞相,罢中书省,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上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互为牵制,清承明制。另外创设军机处作为皇帝独断专行的工具,明朝时设厂卫制实行恐怖统治,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二是实行文化专制。明朝开八股取士之风,为专制皇权训练忠顺奴仆,同时还大兴文字狱,清朝时达到顶峰。

 2、清朝前期,疆域辽阔,北接西伯利亚,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岸,西跨葱岭,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近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有南海诸岛。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对外来侵略坚决反击,如在东北对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二是对搞分裂的叛乱分子坚决镇压。如平定葛尔丹和大小和卓的叛乱。三是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等。

 3、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日益严重,受明政府之命,戚继光创建“戚家军”进行抗倭。1561年在台州九战连捷,荡平浙江倭寇,之后配合俞大酋打击福建、广东倭寇,1565年肃清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从金门出发渡海作战,于1662年打败了荷兰侵略,收复了台湾。

 沙俄乘清军入关时后方空虚,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为保卫边疆不受侵犯,1685年和1686年康熙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理解 概述郑和下西洋。

 西洋的概念: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条件和目的:明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为远航提供了物质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等,为远航提供了科技条件;郑和本人的才能、经验是人才条件。目的是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概括: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历史作用和意义:郑和下西洋次数多,规模大,技术先进,到达国家和地区多,堪称世界航海史的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但要注意:郑和下西洋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还大大消耗国力,不利于经济发展,也谈不上使中国走向开放和富强。

 运用 列举“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清朝“闭关锁国”主要表现为限制与国外来往,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禁国人出海贸易,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二是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都有严格规定。甚至发展到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13行经营外贸管理。

 其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国家闭塞,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⒏科学技术

 识记 1、 知道司母戊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明珍和《本草钢目》。3、记住“四大发明”;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商朝时期铸造的司母戊鼎重833千克(它含铜、锡、铅比例合理,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程浩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2、华佗,东汉末年名医,擅长外科手术,研制成的“麻沸散” 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全身麻醉药剂(比欧洲早1600多年),创有一套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为医学经典。其本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人誉为“医圣”。

 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出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对世界药物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3、造纸术、印刷术:我国于西汉时就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原材料易得,质轻价廉,随着中国造纸术的不断向外传播,引发了世界书写材料的巨大变革。唐代初年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并不断向外传播。而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又极大地方便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发现了火药的性能及发明了其制作方法)。唐末时开始用于军事,早期为燃烧型的火器,宋元时期出现了爆炸型和发射型的火器,火药武器被广泛地应用在战争中,传到欧洲后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

 指南针:战国时期根据磁石特性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向仪器“司南”,北宋时发明人工磁化铁针法而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阿拉伯,12世纪末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及世界航海的发展,它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展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理解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的一项集防洪与灌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它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多有修筑。大规模修筑的主要是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全长一万余里,主要用夯土法修筑;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里,以山西为界,东部大多用砖石砌成,西部仍用夯土法筑成,长城绵延万余里,气势极其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大运河:于隋朝开凿,它充分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人工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跨六省并沟通我国的五大水系,成为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全长2000余里,是古代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

 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它造型优美,结构合理,它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洪水冲击,地震考验仍坚固屹立着,成为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北京故宫: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整个故宫建筑群沿南北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象威严,是我国和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⒐思想文化

 1、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2、了解佛教传入和佛教兴起的主要史实;3、记住《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4、知道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各学派对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不同的思想观点,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学派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儒家创始人孔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提出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还主张要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墨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有《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强调法治,主张君主要有至高 的权威,建立君主专制国家,著有《韩非子》一书。兵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晚期的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2、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得以流传,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它由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4、我国的文字是由刻画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它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比较成熟的汉字是出现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次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秦统一后,统一文字在全国推行,这种字即是小篆。这种文字书写还很不方便,于是逐渐演变为隶书,汉字形体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象形面貌完全消失,告别了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行列。东汉时期隶书又演变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楷书。魏晋南北朝以后,楷书一直为汉字的规范字体,广泛应用。

 汉字演变进程是: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

 理解 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一是主张“仁爱”;二是强调“礼”;三是提出“为政以德”。教育上主要是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和提出“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与 “学”的方式方法。他的主要言行记载在《论语》一书中,他的主要著作是《春秋》。

推荐访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考点 福建省 考点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