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优秀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二)(1)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图形(二)(1)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实物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难点 认识平面图形并区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机器人图形,让同学们辨认都由哪些图形组成。

思考: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这个机器人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小结: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导入新课:你们想不想认识这些图形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

通过出示机器人图形,让学生从中自己发现都有哪些图形。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机器人模型,让学生认识图形。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
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出示长方形图片,可以让学生感觉或者让学生摸纸面地感觉,然后再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一起说一说。

交流讨论:
(1)
长方形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2)
引导学生思考:
长方形有几个边?几个角呢? 学生动手操作。画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图片。

(3)小朋友们,你们量一下长方形的四个边,发现了什么? 举例:
长方形长的两条边都是3厘米,短的两条边都是1厘米。

追问:那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点了吗? 小结: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方方的,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同学们真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第二个图形——正方形。

(1)出示正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
正方形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2)
你们能画下来吗? 学生把正方体中的正方形画下来。

追问: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你们再用直尺量一量看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3)
总结说一下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正方形有4条相等的边,4个角,方方正正的。

3.认识平行四边形 (1)前边我们看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 (2)
它们的四条边是什么样的呢? (3)
出示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个图形有几条边? (4)4条边有什么特点呢? 对。那怎样画出这个图形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片)
(5)你们会画了吗?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形状 边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 4条边,其中两条边是斜的 长方形 4条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正方形 4条边,边长相等 4.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三角形。

(1)三角形的面你们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2)
那你们能画下来吗?(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三角形)
(3)
你们发现了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4)
那你们用直尺自己可以画出三角形吗? 自己动手画一画,看谁画的好,画的形状多。

注意:画三角形要保证三条边,三个角。

5.认识圆形 (1)思考:你们觉得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2)摸一摸圆柱两边的平面你们有什么感觉? (3)
那我们用前边的方法把圆画下来吧。(指导学生在纸上画圆)。

(4)
指导学生将圆柱的一面放在纸上,然后沿着圆柱画圆。

(二)
做一做 1.说一说 举例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练一练 (1)同学们,你们数一数下面的蜻蜓图形里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 (2)
小鸟丢饼干啦,快帮它拣一拣,分一分 (3)
给房子涂上漂亮的颜色,记得看要求,别涂错了哦! 我们漂亮的房子涂好了! 挑选出长方形状地积木挑选出来, 方方的、平平的 4条边,4个角。

方方正正的、光光的。

4条边,4个角 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相等。

4条边。

直的。

4条边。

两条边是直的,两条边是斜的。

平的、光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没有尖尖的角,都是圆圆的。

让学生自己通过手摸、眼看,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特点。

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发现长方形的特点的方法,找正方形的特点。

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时候,由于小学生没有“平行”的概念,所以,转成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相比较这样来引入。

归纳小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角形和圆相对来说比较好认,也比较直观和形象,在启蒙阶段学生也都有接触,就让学生根据前边的方法自己摸一摸感觉它们的面是什么样的,然后,动手画一画。

让学生通过举身边的例子来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可以画出的图形的样子。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新学的几种图形的认识。

课堂小结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认识图形(二)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图形(二)(2)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图形(二)(2)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用已学过的图形拼凑新的图形。

2.通过拼凑新图形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 认识图形之间的练习。

难点 会从复杂的图形里边找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图片,让学生回答图形的名字。

思考: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上边的图形都是什么图形吗? 依次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

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小结:拼图。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些图形,看它们是怎样变化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

通过提问出示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认知,加深学生对学过的图形的回忆认识。

回忆新学的图形,会根据图形的特点辨认图形。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二)
图形的拼组 1.长方形的拼组 把下面的长方形纸分成两个相同的图形,有几种分法? 出示两个长方形图片通过动态演示,看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组成什么样的图形。

(3)
拼成了什么图形呢? 即: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

(2)拼成了什么图形呢? 即: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2.正方形的拼组 把下面的正方形纸分成两个相同的图形,有几种分法? 出示两个正方形图片通过动态演示,看两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组成什么样的图形。

(1)拼成了什么图形呢? 即:两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2)拼成了什么图形呢? 即:两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追问:最少几个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呢? 通过动态展示,看最少几个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3.三角形的拼组 (1)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
我也试一试 演示课本P3页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可以拼组成什么图形。

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分别用了几个三角形?(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更好的辨认)
4.拼一拼 用4个 和4个 拼一拼。

(1)
(2)
图形1是( );
图形2是( )。

思考: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动态演示拼成图形的过程)
5.画一画 用你喜欢的图形画出新的图形试着画一画吧。(增加学生动手能力)
(三)
做一做 1. 同学们,你们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 2.我是火眼金睛。

( )个三角形 注:在数数的时候,不要重复数。

3.用哪些图形可以拼成右面的图形? 注:第三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而右边的图里边没有。

4.折一折,用做一个,“4”的对面是( )。

解析:可以把纸分成相等长度的4份,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分别写上1、4、2、3,最后把纸折叠起来,看“4”对应的是“3”。所以答案是:3。

5.下图中缺了( )砖。

注:在划分砖的块数的时候,要根据上下两层给出的砖的间隔规律来划分。

4种 正方形 长方形 4种 长方形 长方形 最少4个。

平行四边形、六边形、三角形。

2 6 4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8 4 5 10 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图形的特点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讲解拼组的时候才去动态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各种图形拼组的过程及拼组后的图形的形状,增加趣味性,也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的认知。

让学生通过画画来熟悉所学图形及它们的特点。

课堂小结 认识图形(二)
(1)学会用不同的图形拼凑不同的图形。

(2)知道怎样找图形。

(3)会用学过的图形画自己喜欢的图画。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认识图形(二)
1.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拼组。

2.三角形的拼组。

3.用图形画画。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图形(二)(3)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图形(二)(3)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会用七巧板拼凑新的图形。

2.通过七巧板的拼凑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 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 会从复杂的图形里边找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七巧板》的歌曲,从中吸引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你们知道什么是“七巧板”吗?你们想认识“七巧板”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图形(二)》第三课时。

通过歌曲,让学生对“七巧板”产生兴趣。

吸引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二)认识七巧板 1.长方形的拼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七巧板有几块吗? 2.那这七块分别是什么样的图形呢? 提示:
(1)七巧板由( )种图形组成,有( )个三角形,( )个正方形,( )个平行四边形。

(2)哪两个图形一样? ( )和( )( )和( )
(3)哪些图形最小? ( )和( )
2.拼一拼 追问:你们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可以拼成哪些新的图形呢? (1)用两个这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

(2)用两个这样的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

3.比一比 用一套七巧板,你可以拼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 (1)小明拼的:
(5)
小丽拼的: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七巧板拼组图形的多样性。

4.做一做 (1)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出几个长方形? 我能拼成这些:
展示拼成的长方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拼图的乐趣。

思考:你们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呢? (2)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出几个正方形? 我能拼成这些:
思考:你们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呢? 5.拼一拼 你能用七巧板拼出哪些好看的图形? 出示“奔跑的人”“房子”“猫”“水壶”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感受乐趣。

6.画一画 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试着画一画吧。

7.涂涂,画画 把左边的图形涂成你喜欢的颜色,然后用这些图形画出一幅新的图形。

(四)
练一练 1.同学们,你们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 2.数一数。

左图中有( )
, ( )

注:在数正方形时,别忘了数拼成的正方形。

3.七巧板中没有的是哪些图形? 注:七巧板中的图形,注意三角形的形状。

4.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 )中剪法。

注:剪纸的时候,注意对角可以剪两次。

一共有7块。

3 5 1 1 1、2 4、6 4、6 3 8 4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讲解七巧板的灵活拼组其他图形,在讲解过程中展示由七巧板拼组的图形,增加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对图形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动脑筋去想,动手去做。

让学生通过画画来熟悉所学图形及它们的特点。

课堂小结 认识图形(二)
(1)学会用七巧板拼凑不同的图形。

(2)会利用七巧板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认识图形(二)
1.认识七巧板。

2.拼一拼。

3.用图形画画。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十几减9教学设计 课题 十几减9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2.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和提问思考,初步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能力目标 1.能够理解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意义。

2.能够从十几减9中找出巧算的规律。

知识目标 1.会计算十几减9。

2.会用学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

重点 正确计算十几减9。

难点 理解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拍手游戏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摘桃子 9+2=11 9+6=15 9+3=12 9+7=16 9+4=13 9+8=17 9+5=14 9+9=18 反过来,让学生思考应怎样计算。

9+()=11 9+( )=14 9+()=14 9+( )=18 9+( )=15 9+( )=13 9+( )=17 9+( )=16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桃子应该怎样摘呢?同时导入新课的讲解,就是当我们知道了总数,让求其中的一个加数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呢? 吸引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复习回顾上学期学习的知识,为新课做铺垫。同时反过来让学生摘桃子,让学生观察思考看应该怎样摘呢?同时引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探究1 1.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 15-9= 【注释】通过给学生创设情节及提问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题意。

方法1:圈一圈,数一数。

追问:如何计算15-9= 15-9表示卖出去了9个气球,下面我们先把卖出去的气球数一数,用圆圈圈起来。

把卖出去的圈起来,数剩下的。

数一数:1、2、3、4、5、6。

所以15-9=6. 【注释】从最基础的圈圈数数,使学生初步理解15-9的退位减法。

方法2:.先卖5个,再卖4个 先把5个气球圈出来,再圈出4个气球。(动态演示)。最后把剩下的圈起来就是剩下的,再数一数。得出结果15-9=6,所以剩下( )个。

追问:为什么这么算? 根据拆分法可得:
而:让学生回答。

(1)15的个位数是( );

(2)15-5=( );

(3)
( )-4=( )
这个分式的分解可以直接分解成:
即:10-4=( )
方法3:从10里减去9个再加剩下的。

先从10个气球里边圈出9个气球(动态演示),看左边还剩1个气球。然后把剩下的气球圈起来加上这1个气球。(动态演示)
最后得出结果剩下( )个。

追问:为什么这么算? 根据拆分法:
而,让学生回答:
(1)15的个位数是( );

(2)15-9=( );

(3)( )+5=( )
同方法2:
即:5+1=( )
【注释】通过动画演示及分与合帮助学生理解先卖5个再卖4个和先从10里减9再加剩下的含义。

方法4:由加法想减法。

思考:你们知道这是在求什么吗? 小结:15减多少是9或者9加多少等于15。

即:
9+( )=15 15-9=( )
【注释】从9加几的进位加法慢慢引导学生,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
从加法想起来计算减法。

(二)探究2:
1. 用 摆一摆,算一算。

11-9=( )
16-9=( )
方法:先拿走9根小棍,再数剩下的。

动态演示,让学生求出正确的结果。

2. 圈一圈,算一算 14-9=( )
17-9=( )
方法:从10个里边圈出9个,剩下的再加右边的。(动态演示)
3.算一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4-9= 11-9= 17-9= 18-9= 探究3:解决问题 1. 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分析与解答:
用 表示第一小组植的树:
用 表示第二小组植的树:
求和用加法 2. 引导学生问题是什么? 问题是求剩多少? 告诉我们一共有16朵蘑菇,分了9个,求还剩几朵? 这是在求差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呢? 得:16-9=( )
算一算,找规律 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7-9=8 18-9=9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巧算“十几减9”的方法:就是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就是“十几减9”的差。

追问: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
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也随着变(大)。

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小,差也随着变(小)。

小结:
哪些方法更简单? (1)圈一圈,数一数。——数字小时易数 (2)先卖出去5个再卖出去4个——需要2步计算。

(3)从10里减去9再加剩下的——需要2步计算 (4)从加法想减法。——需要1步计算 结论:计算十几减9可以数一数,也可以从加法想减法。

(三)
练一练 1.蚂蚁搬家。

2.我能让摩天轮转起来。

3.地上有15条小虫子,爬走了9条,还剩几条? 解析:一共15条虫子,走了9条,求还剩几条? 剩几条应该用减法。即 15-9=( )条 学生先思考,跟着老师一起数数 6 5 10 10 6 6 6 5 1 1 6 6 6 6 2 7 5 8 5 2 8 9 8+9=17 求差用减法。

7 学生计算,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总结结论:计算十几减9可以数一数,也可以从加法想减法。

6 情境导入,让学生观察图片,多说多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过程结合动画新颖方便理解,在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思考培养思维方式,由简单的数一数入手计算。通过让学生体会十几减9的四种算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十几减9的意义。

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求和和求差的运算,让学生明白加法和减法的区别,理解十几减9的意义。

通过这个找规律让学生明白十几减9的意义及简便的算法,开拓学生思维。

通过总结四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利弊,开动脑筋。

课堂小结 十几减9 (1)先用个位数减,再用十减;

(2)先用十减,再加个位数。

(3)由加法想减法。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十几减6、5、4、3、2:
1、 先用个位数减,再用十减;

2、先用十减,再加个位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十几减8、7、6》教案 课题 十几减8、7、6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理解“十几减8、7、6”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十几减8、7、6”。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规律,应用于十几减7、6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掌握十几减8、7、6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难点 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5-9= 6+8= 16-9= 12-9= 3+7= 18-9= 4+8= 14-9= 指名说说“15-9”的计算过程:15可以分成10和5,10-9=1,5+1=6。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先朋友对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在学习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我们利用了计算减法想加法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抢答。

利用复习旧知,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15-9”的计算过程,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讲授新课 (1)探索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能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要求还剩几个风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这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用小圆片代替风车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好吗? 汇报交流:
(1)
把12张圆片分成10张和2张,从10张里面去掉8张,还剩4张:10-8=2 2+2=4 师:回答的真不错。计算时,还可把十几拆成10和几,减的时候先用10去减,减得的差再加上剩下的“几”就是最后的差,这种方法“破十法”。

(2)8+4=12,所以12-8=4。

师:计算时,要看着减法想与它相关的加法,这样就能得到减法题的得数,这种方法叫做想加法算减法。

(3)把8分成2和6,12-2=10,10+6=16,所以12-8=4。

师揭示:这种方法叫做“平十法”。

师小结: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与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相同,也可以用“破十法”、“想加算减法”、“平十法”。

(二)探索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师:原来他俩在数金鱼呀!有哪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想)要知道红金鱼有几条,怎样列式呢?说说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列式13-7,然后学生自由说说想法。

师小结: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知道了总数与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那么13-7怎样计算呢? 汇报算法:
(1)7+6=13,所以13-7=6;

(2)13可以分成10和3,10-7=3,3+3=6,所以13-7=6;

(3)7可以分成3和4,13-3=10,10-4=6,所以13-7=6。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用计算十几减9、8的方法计算出了13-7,现在老师知道有6条红金鱼了。现在你们能求出有几条黑金鱼吗? 师:13-6等于几呢?现在在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比比谁的方法最快? 师:真不错,你能找出十几减法之间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算式,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们发现什么了?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得数只要看十几的个位是几,得数就是比几多2。

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与问题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列出算式:12-8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算法。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与问题自由说一说。

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同桌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3-6。

分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学生自由说一说。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已知条件与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算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创设情境,将学生代入具体的环境,让学生了解信息,明确所求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能力是有一定好处的。

利用前面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让他们感受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同时进一步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与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口算 13-7= 17-8= 15-7= 16-8= 14-6= 12-8= 15-7= 15-8= 11-6= 2.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加法算式中的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差就是加法算式中的一个加数。

3.看图列式。

4.课件出示图片信息,让学生说说这种摆法是什么意思? 5.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

学生独自算一算,然后汇报结果。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根据算式的特点相互说说,然后交流反馈。

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列出算式,并求解。

学生自由说一说,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求解。

学生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列出算式求解。

本环节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联系,帮助学生沟通与以往所学知识的联系,梳理建构,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十几减8、7、6 12-8=4 8+4=12 12 - 8 =4 12-8=4 2 10 2 4 13-7=6 ← 7+6=13 → 13-6=7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十几减5、4、3、2》教案 课题 十几减5、4、3、2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2. 知识与技能:创设情境,理解十几减5、4、3、2的算理,学会十几减5、4、3、2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掌握十几减5、4、3、2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难点 理解十几减5、4、3、2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口算 5+6= 4+7= 14-8= 15-6=  12-9=  15-7= 8+6= 17-8= 14-6= (1)
开火车算。

(2)
说说计算15-6和17-8的计算方法。

2.说出( )里应填多少 5+( )=11 4+( )=12 5+( )=13 6+( )=14 4+( )=11 3+( )=12 学生口算报得数,其余学生评价。

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说说计算方法。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学习新课之前,针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掌握的计算方法,方便学生迁移类推,顺利地掌握新知。

讲授新课 1.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材题目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和我们前面课学习的退位减法内容有什么不同? 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减数部分。

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

板书课题:十几减5、4、3、2 2.探究算法。

师提问:怎样计算呢?从这些算式中任选一道,先算出得数,然后与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集体汇报:
(1)12-5 ①10-5=5,5+2=7,所以12-5=7。

②5分成2和3,12-2=10,10-3=7,所以12-5=7。

③因为5+7=12,所以12-5=7。

(2)11-4 …… 师小结:看来小朋友们都是利用“破十法”、“想加算减”和平十法。以后在计算时,只要能迅速、准确地算出得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现在,能把“破十法”补充完整了吗? 退位减,我会算:十几减9,几加1;
十几减8,几加2;
十几减7,几加3;
十几减6,几加4;
十几减5,几加5;
十几减4,几加6;
十几减3,几加7;
十几减2,几加8。

3.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汇总:
(1) 被减数相同,减的越少,剩下的就越多。

(2) 减数相同,被减数越大,差就越大。

(3) 被减数相同,减数减少1,差就增加1。

反之,减数增加1,差就减少1。

师: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算式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可以快速地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4.完成“做一做” 课件出示习题 师: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吗? 师:这就是我们平时常用的“想加算减”,加法中所求的加数正好是减法中的差。

学生观察、汇报:减数是5、4、3、2。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观察算式,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发现,然后集体反馈。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只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自主体会每种算法的优越性,达到熟练计算的目的。

利用找规律,让学生发现算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 1.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2.看图写算式。

3.比比谁先到家。

4.先说算式,再说的得数。

5.解决问题 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完成,其余学生订正。

学生独自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抽两位学生来比一比,其余学生当裁判。

学生独自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先读题,然后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还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破十法”、“想加算减”和“平十法” 2.被减数相同,减的越少,剩下的就越多。

师小结:“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是计算120以内退位减法最好的方法,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十几减5、4、3、2 12-5=7 11-4=7 12-4=8 11-3=8 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小, 12-3=9 11-2=9 差越大。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3. 知识与技能:根据创设的情景提出问题,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进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

难点 能够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四季的图片 师提问:一年有四季,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师:老师和我班的一些学生一样,也喜欢春天。

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小树抽出了绿芽,花儿也张开了笑脸,大自然里美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青青的草地上高兴地玩耍。瞧! 出示情境图 学生自由说一说。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用减法解决问题 1.揭示课题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什么数学信息?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不少跟数学有关的信息。那么需要我们求出什么呢? 师:像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分析问题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如果把16根小棒表示16个人,能不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师:在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踢进了4个”这个信息没用上呀?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小结:本题求的是“还有几人没来”,与人数有关,和 “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条件是多余的。以后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找到“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找到要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把不需要的条件给去掉。那么你们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 师:说说为什么用减法? 师:像这样,已知总数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这个答案正确吗?我们可以怎样验证? 带领学生一起口答,师: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利用加法来检验减法计算的正确性。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2.做一做 师:要求母鸡有多少只,需要知道什么?哪个又是多余的,为什么? (二)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你看,在树丛的另一边,还有一群小朋友正在玩套圈游戏呢!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他们两人谁套的多呢? 师: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2.解决问题 师:多多少呢?请拿出你们的圆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好吗? 师:我们求的是什么,在图中能找出来吗?指一指。

师:要求华小雪多套了个,也就是从12中去掉哪一部分? 反馈:从12个圈中去掉同样多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呢? 师:像这样,以后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首先要弄清谁和谁比,然后用大数-小数求解。我们可以怎样检验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呢? 抽学生口答后,师:说的真不错,以后我们可以用多出来的部分加上同样多的部分,看看结是否与大数相等来验证。根据这些信息,那么小雪比小华少套了几个呢? 师:怎样解答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看来解答“比多比少”问题时,都可以用大数减小数来解答。

2.做一做 学生反馈信息,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说一说。

生:还有几人没来。

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说想法。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并汇报。

学生自己独立列式,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没来的7人加上已经来的9人等于16人,此答案正确。

学生读题,并说说本题的已知条件与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独自列式解答。

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由说一说。

生:小华套的多。

生:小华比小雪多套了几个?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展示。

学生指一指,并说: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了几个”,也就是多出来的部分,多5个。

学生指着图说一说,并反馈。

生:12-7=5(个)
学生自由说一说:多了5个加上与小雪同样多的7个,小华套了12个,答案正确。

学生猜测,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原来求“小雪比小华少套了几个”就是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了几个”。

学生自由读题,然后说说已知的问题,并独自列出算式求解。

利用摆一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求的问题与人数有关,与踢进的个数没有关系,这样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让学生明确检验的重要性,同时间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利用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提出本课的问题,这样又针对性,不盲目,避免学生提出求和的问题。

在课堂中融入操作步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找出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图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及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这一模型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有15只鸭子,其中有9只黑鸭,游走了7只,还剩几只? 2.车上原来有13人,其中7人是男生,到站后下车4人,有多少女生? 3. 小红 ❀❀❀❀❀❀ 小明 ❀❀❀❀❀❀❀❀❀❀❀❀❀ (1)
小红比小明少几朵? (2)
小明比小红多几朵? 4.拍手 学生读题,然后找出多余的条件,并列出算式求解。

学生独自列出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独自列出算式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在解决问题时,找到问题需要的条件,多余的条件就不要了。. 2.解答“比多比少”问题时,都可以用大数减小数来解答。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解决问题 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踢进了4个(多余)
12-7=5(个)
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了5个。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分类与整理(1)教学设计 课题 分类与整理(1)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重点 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
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出示两幅凌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再出示两幅图片,一幅干净整洁的,一幅是凌乱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房间,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追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笑笑的房间为什么会这么干净整齐呢? 小结:因为笑笑把所有的物品都分类整理好了,所以看着就很干净。

通过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初步体会整理的重要性及意义。

吸引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二)分类与整理 1.分气球 春天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的气球。

(1)小朋友们,找一找有多少种类的气球呢? 提示:帮助学生给气球分类,先按照气球的形状分,并且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 )( )
( )
小结:像这样统计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通过分类演示,就此引出“象形统计图”这个数学词语,给学生认知新的数学概念。

(2)你们觉得还可以怎样分呢? ( )
( )
( )
2.练一练 下边有几个礼盒,有几种分法?分别有几个? 这些礼盒可以怎样分呢? (1)按大小分:
( )
( )
(2)
按颜色分:
( )
( )
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观察,并且学会用多种形式来对礼盒进行分类。

3.练一练 下边有排球、足球、棒球和乒乓球,有几种分法?分别是多少? 根据上边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各种球的大小、种类,思考分类的方法。

(1)按大小分 ( )
( )
(2)按球类的名称分 足球:
( )
排球:
( )
乒乓球:
( )
棒球:
( )
(二)做一做 1.在下列水果的下面画“√”,蔬菜的下面画“×”。

2.给下面的机器人按照不同的形状分类。

上图中有( ), ( ), ( ), ( )。

3.选出下列不是同一类的物体。

注:注意其他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而只有第4个是长方体。

4.给下列的水果涂涂画画。

(1)按水果的种类分:
( )( )( )
( )( )( )
(3)
按卡片的形状分:
( )
( )
( )
( )
( )
( )
3 4 5 按颜色分 3 5 4 按大小和颜色 3 3 4 2 5 6 2 3 3 3 1 1 1 6 4 5 3 4 5 3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讲解的分类与整理,通过帮助学生学习给物体分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象形统计图。

为了方便演示,分别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表示不同形状的气球。

由演示让学生认知新的数学词语。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气球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拓展学生思维。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强对分类的理解,熟悉对物体的分类与整理。

让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动脑筋去想,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课堂小结 分类与整理 (1)学会把物体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

(2)会通过分类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分类与整理 1.分类整理气球。

2.练一练,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分类与整理(2)教学设计 课题 分类与整理(2)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并感受到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重点 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难点 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田野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根据前边自己学的象形统计图来分类。

追问:春天到了,小朋友们都来到了野外玩,你们能把这些小朋友分一分类吗? 第一种情况分类:
踢球的小朋友:( )
跳绳的小朋友:( )
放风筝的小朋友:( )
第二种情况分类:
男生:( )
女生:( )
追问: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统计的数据看起来更加的清楚和明白吗? 3 3 2 8 1 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回忆前边学习的象形统计图,然后通过提问,吸引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二)分类与整理 1.给下列图片中的人分类 春光明媚,许多人来到野外游玩。

提问:人真多呀,我们怎样才能分成两组做游戏呢? 提示:通过提问,让学生思索分类的方法。

(1)小朋友们,你们想用哪些方法分类呢? (2)按性别分(按男女分)
男:( )
女:( )
让学生先从最熟悉的象形分类法区分。

追问:还可以怎样来统计呢? 性别 男 女 人数 小结:像这样统计的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提示:通过由熟悉的象形统计图开始入手,然后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最后引出“统计表”这个概念给学生。

(3)按大小分(按大人、小孩分)
大小 大 小 人数 提示:通过分类列举,让学生初步接受用统计表分类的方法,然后再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更多的分类方法。

(4)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统计呢? 左右 左 右 人数 (5)按背包和不背包分 背包 不背包 人数 (6)比一比,想一想 按性别分 性别 男 女 人数 6 6 按大小分(按大人、小孩分)
大小 大 小 人数 8 4 按左右位置分 左右 左 右 人数 6 6 按背包和不背包分 背包 不背包 人数 3 9 通过观察上边的几个表格,你们发现了这几个表格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提示:通过提问,让学生找出这几个表格之间的关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多样。

相同点 分类的方法不同,但是总数不变。

不同点 不同的分类方法,人数会有变化。

2.练一练 下边有一些小兔子,你们会怎样分呢?数量分别有多少?用统计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这些礼盒可以怎样分呢? (1)按颜色分:
颜色 灰兔 白兔 数量 (2)按抱萝卜和不抱萝卜分:
抱萝卜 不抱萝卜 数量 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观察,并且学会用多种形式来对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

3.练一练 左边有许多的花朵,你们会怎样分呢?数量分别有多少?用统计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根据上边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各种花的颜色和每束花的多少,思考分类的方法。

(1)按颜色分 颜色 红色 黄色 数量 (2)按每束花的多少分 3朵花 1朵花 数量 (二)做一做 1.把下列不是一类的圈出来。

2.下面是某城市十二月份的天气情况。

(1)根据上表情况,数一数,涂一涂。

(2)填一填。

(3)
根据前边回答的问题填写下空。

( )天数最多,( )和( )天数一样多。( )比( )的天数多3天。

注: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自己统计出来的数据来准确作答。

按性别分;
按大人、孩子分 6 6 6 6 8 4 按左右位置分 6 6 3 9 7 5 6 6 6 6 6 6 10 13 4 4 阴天 雨天 雪天 阴天 晴天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讲解的分类与整理,通过帮助学生学习给春游的人分类,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分类并让学生认识统计表。

让学生用学过的象形统计图来进行分类由易而引出新知。

由演示让学生认知新的数学词语。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拓展学生思维。

通过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四种分类方法的异同点。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强对分类的理解,熟悉对物体的分类与整理。

让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动脑筋去想,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课堂小结 分类与整理 (1)学会用表格统计图的方法整理数据。

(2)会灵活运用象形统计图和表格统计图 解决问题。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分类与整理 1.分类整理,认识统计表并填写。

2.练一练,做一做。

3.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多样,但是总人数相同。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数数 数的组成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数 数的组成(1)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通过找规律数数,使学生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找规律,正确数数。

2.能够通过数数,认知计数单位。

知识目标 1.会数100以内的数。

2.会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正确数数。

重点 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难点 能够通过找规律,正确数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拍手歌 追问:小朋友们,这个游戏歌里边的数只数到了10,你们知道10后边还有多少数吗?你们想不想数到100呢? 通过歌曲导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提问,吸引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数一数 1.下面有一堆小棒,数一数有几根? 有( )根。

追问:你是怎么数的呢? 提示:通过一根一根的让学生数小棒,初步体验数数的乐趣。

(1)还可以怎样数呢? 有( )根。

提示: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数数,让学生思考其他更多的数数方法。

(2)还可以怎样数呢? 有( )根。

(3)还可以怎样数呢? 有( )根。

通过分开的小棒变成成捆的小棒让学生认识是个是个的数的方法。

2.让学生认识了几种数数方法后,继续数更大的数。

下面的小棒是多少根呢? 有( )根。

追问:后边那个数该是几呢? 小结:也就是说3个10是30。后边出示三个小捆的图片,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小捆演示,让学生理解了29后边再加1就成了3捆小棒,通过这个规律让学生数到50。

3.怎样从30数到50呢? 出示图片,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从30到50数数的过程,即39根小棒后边再加1根小棒就成了一个新的捆,即4个十。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在课堂上说出从50到90的数应该怎样数。

追问:怎样从90数到100呢? 追问:这里用了几种数数方法? 4.想一想 下边三堆小棍分别是多少呢? ( )根 ( )根 ( )根 还可以怎样说呢? 1个()
10个( )
10个( )
追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提示: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理解1、10和100的关系:10个1是10;
10个10是100。

5.想一想,填一填 (1)35 36 37 ( )
( )
( )
(2)( )
( )
( )
55 60 65 (3)100 90 80 ( )
( )
( )
(4)45 47 49 ( )
( )
( )
解决问题:
通过逐一让学生观察来回答问题填空。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5 36 37 ( )
( )
( )
发现的规律:后边的数都比前边的数大一个,也就是一个一个的数。

规律小结:1个1个的数。

(2)( )
( )( )
55 60 65 发现的规律:后边的每个数比前边的大5,让填前边的数应该越来越小。

规律小结:5个5个的数。

注:像这种从前往后填数的,为了避免出错可以通过找到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从后往前推着填。

(3)100 90 80 ( )
( )
( )
发现的规律:每个数之间相差10,左边的数最大,越往右越小。

规律小结:10个10个的数 (4)45 47 49 ( )
( )
( )
发现的规律:后边的每个数比前边的大2,也就是2个2个的数。

规律小结:2个2个的数 注:在数数的时候别忘了49和51之间还有一个50。

(二)练一练 1.数一数。

从五十三数到五十八。

五十三、( )、( )、( )、( )五十八。

注:在写数时应该与要求一致,用汉字写。

2.写一写。

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写出5个数来。

(1)37、( )、( )、( )、( )、( )
(2)95、( )、( )、( )、( )、( )
3.你知道蜜蜂采的是几号花吗?填一填。

注:在填空前先找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填写即可。

21 一根一根的数 两根两根的数 21 五根五根的数 21 十根十根的数 21 29 30 2 1 10 100 1 1 10 10个1是10;
10个10是100。

38 39 40 70 60 50 51 53 55 五十四五十五 五十六五十七 38 39 40 41 42 96 97 98 99 100 75 85 90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先用最普通的方法数小棒。

让学生思考,通过2根2根的数是怎样的。。

动态演示,五根五根的数的结果。

动态演示,十根十根的数的结果。

够十根了,变成一个10根的小捆,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21后边更大的数怎么数。

出示29根小棒,数到29后让学生思考,后边应该是几,通过交流回答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3个10是30.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白从30到50怎样数。这里特别指出39 40和49 50。

通过动态演示从90到100的数数,然后让学生思考运用了几种数数的方法。

通过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10个1是10;
10个10是100的规律。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强对2个2个的数、一个一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和十个十个的数的规律。

让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数数 数的组成 (1)学会数1到100。

(2)会根据规律数数。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数数 数的组成 1.数一数。

2.想一想,填一填。

3.练一练。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数数 数的组成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数 数的组成(2)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

2.通过数小棒知道几十和几十几的组成。

3.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数几十几的组成。

2.能够熟练的说出几十几的组成。

3.会正确读数数数。

知识目标 1.知道几十是有几个十组成的。

2.几十几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读数时,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重点 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的数位顺序。

难点 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快又好。

( )52( )54( )56( )58 ( )( )( )35、37、39 25、30、35、( )( )( )
( )( )( )80、90、100 追问:小朋友们数的真棒,你们知道下边的小棒是多少吗? 导入新课:几十几的组成 51 53 55 57 29 31 33 40 45 50 50 60 70 70 通过观察规律填数,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的同时,导入新课几十几的组成。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数一数 1.你是怎样数的呢? 有( )捆。

追问:每捆有多少根小棒呢? 提示:通过追问每捆有多少根小棒,导入学生几十就是几个十组成。

再通过演示一捆分开是十根小棒,让学生理解。

追问:70里边有几个10?(在讲课的时候也可以问“70里边有几个小捆呢?”然后讲每个小捆是一个10,那么70里边有几个10呢?)
小结:70也可以说成是7个十。(也就是说70是由7个十组成的。)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了70是由7个十组成的,那么如果是几十几,应该怎样数呢? 规律总结: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
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二)100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 1.读一读,写一写 提问:下图中, 有四十粒, 有十七粒, 有三十三粒。这些数怎样读写呢? 追问:可以用小棒来摆出来吗? 提示:用摆小棒来分别表示这些不同颜色圆形。

追问:还可以怎样表示? 提示:通过摆出的小棍让学生理解不同颜色的圆形,引出个位、十位。

提示:引导学生用更简单的方法读写十几的数。

追问:“33”这个数中的两个“3”所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小结:前一个“3”代表的是“3个十”;
后一个“3”代表的是“3个一”。

提示:通过对比十位和个位上的相同的数字“3”所代表的意义不同,而让学生认识个位、十位。

总结:两位数的写法:计数器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

两位数的读法:十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0,0不读出来。

2.下图中, 这三种颜色一共有多少粒呢? 根据前边学习的:每一行有10粒,一共有10行,10个10是100,所以一共有100粒。

提示:通过前边学习的“10个10是100”这个知识点,给学生引入百位的概念。

追问:用刚才的方法怎样读写呢? 注:用学生熟悉的方法引入百位。

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位数。

从右边数, 第一位是_____位;

第二位是_____位;

第三位是_____位。

追问:我们应该按什么顺序读数呢? 从左到右,也就是从高位到低位。

提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读100以内的数。

总结:100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个位上数表示几个一;
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第三位是百位,百位上的数表示几个百。

(三)例题讲解 典例解析1 1.六十五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由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解析】遇到实际的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1小题可以根据前边学习的“三十五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个问题来摆一摆小棒,摆好65根小棒后,通过圈一圈数一数,来得出正确的答案。2小题,题目要求求“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可以先根据要求摆出4个十和5个一,然后再加一加,就会得出正确的结果。这些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典例解析2 3.3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解析】这个题和上边的例题2是类似的题,但是这个把个位数放在了前边,十位数放在了后边,学生由于惯性思维容易给出答案35.这是因为没有理解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即:几十几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反过来,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十几。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3个一是3,5个十是50,也就是求5个十和3个一是多少,答案是53。

4.正确读写下面的数 写作:
写作:
读作:
读作:
(四)练一练 1..看图填数。

( )个十和( )个一是( )
( )个十和( )个一是( )
注:第二个在填写数的时候要注意只有5个十,并没有一。

2.想一想,填一填。

(1)2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 )。

(3)六十五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5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5)9个十组成的数是( )。

注:在填空前先分清十和一的个数,没有一的是0。

3.按要求填空。

写作:
读作:
31 56 出示演示的结果:
4.上下两排对应连一连。

一捆一捆的数的 7 10 7 不相同。

个 十 百 6 5 45 53 54 60 五十四 六十 3 4 34 5 0 50 2 6 46 6 5 55 90 63 100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数小捆的个数来得出有70根。

让学生思考,每捆小棒有多少来理解70里边有7个十。

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在70里边,7和十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70里边有7个十。

通过读数、写数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通过学生熟悉的摆小棒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十位。

让学生根据小棒的根数填写十位、个位上的数。并会写。

了解十位和个位的意义。

总结,让学生加深对十位、个位意义的理解。

通过回忆前边的知识点引百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最后总结出读数、写数时的顺序。

总结,让学生了解100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加深对几十几的组成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例题对于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不牢固的同学是一个提点的作用。

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加深对读数、写数的认识。

课堂小结 数数 数的组成(2)
(1)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2)两位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数数 数的组成(2)
(1)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2)两位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到低位。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1)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2.会正确填写百数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发现百数表的排列规律。

知识目标 1.会正确填写百数表。

2.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百数表中的规律排列。

3.会根据百数表的位置推算数字。

重点 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难点 寻找100以内数目标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快又好。

( )62( )64( )66( )68 ( )( )( )41、51、61 22、24、26、( )( )( )
( )( )( )90、95、100 追问:小朋友们数的真棒,你们是怎样正确的写出这些数的呢? 小结:根据数的规律:
1个1个的数;

10个10个的数;

2个2个的数;

5个5个的数。

追问:小朋友们,你们还有哪些给数分类得方法呢? 小结:按照个位和十位的规律分;
还可以按照数的排列顺序分等。

导入新课:100以内数的顺序及排列规律 61 63 65 67 11 21 31 28 30 32 75 80 85 通过观察规律填数,复习前边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导入新课100以内数的顺序及排列规律。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填一填 1.小朋友们数的真棒,你们知道下边的表格怎样填吗? 提示:通过提问,让学生观察这个表格,从而找表格中所给的数的规律。

追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提示:通过演示让学生发现所给表格中数的规律,从而让学生思考填表格时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指导学生自己根据上边找的规律,再根据自己的方法来完善上边的表格。

师:用自己的方法,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2.涂一涂 让学生根据填好的表格,然后指导学生给所填好的表格涂色,引导学生发现百位数的排列规律。

根据上面完成的表格,按要求涂色。

(1)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

(2)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

(3)给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蓝色。

【解析】(1)给十位是3的数涂成绿色。

先让学生观察百数表,然后先找出十位是3的数。通过观察十位是3的数大部分都在第4行。但是在第3行,还有一个十位是3的数 30。

都找全了让学生根据要求把这些数都涂成绿色。

(2)给个位是3的数涂成黄色。

同样让学生先找出个位是3的数。

也就是竖着数第3列的所有数。找全之后让学生根据要求涂色。

(3)给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蓝色。

按照前边的方法让学生从百数表中找出要涂色的数字。

注:“33”被同时涂成了绿色、黄色和蓝色。追问:从涂色的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涂成绿色的第4行左右相邻的数都相差( );

涂成黄色的第3列上下相邻的数都相差( );

涂成蓝色的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相邻的数相差( )。

提示:通过涂色的数字,让学生初步感知数之间的规律。

追问:你还能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1)横着看:左右相邻两数之间相差( );
从第二行起,每行十位上的数( )(每行最后一个数除外),个位上的数依次是1,2,3,4,5,6,7,8,9。

(2)竖着看:上下相邻两数之间相差( );
每一列个位上的数都( ),十位上的数依次是1,2,3,4,5,6,7,8,9(不含第一行和100)。

(3)斜着看: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每相邻两数相差( );
第二行第一个数11到右下角,每个数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相同;
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每相邻两数相差( )。

提示: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百数表中更多的排列规律。

3找一找 第4行第8个数是( );
第5行第8个数是( )。

先按要求找出第行,再从这一行里找第8个数,即38、48。

注:一定要认真查找,不要误填48、58。

规律总结: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
横着看,左右相邻两数相差1;
从第二行起,每行十位上的数相同。

竖着看,上下相邻两数相差10;
每一列个位上的数都相同。

斜着看,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每相邻两数相差11;
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每相邻两数相差9。

(二).典例解析 1.按照上表中的排列,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解析】(1)首先根据100以内数的规律:左右相邻相差1,上下相邻相差10。再继续根据规律填写即可。

注:在填写的时候要注意前边的是小数,后边的是大数。

(2)
首先根据100以内数的规律:左右相邻相差1,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相差11。再继续根据规律填写即可。

追问:还可以怎样填呢? 生:把表格补充完整再根据左右相邻相差1,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相差11填写。

注:补充的假的表格和数字完成表格后要擦掉。

提示: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百数表的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2.小明去医院看病,他排到的号码是一个两位数,而且个位上与十位上数的和是8,看着“百数表”猜一猜,他可能排在多少号? 【解析】首先要找出个位和十位的和是“8”的组合。

前边写的数字代表十位,后边写的数字代表个位数。列简单的算式:
0+8=8 1+7=8 2+6=8 3+5=8 4+4=8 4+4=8 5+3=8 6+2=8 7+1=8 8+0=8 由这些算式推算出个位和十位的和是“8”的数是多少? 其次根据后边的条件:两位数筛选。

这样可以去掉哪个数? (三)练一练 1..看图填数。

2.想一想,填一填。

(1)26往前数两个数是( )。

(2)54在44的( )。

(3)11 22 33 ( )( )( )。

(4)70 71 72 ( )( )( )。

(5)百数表中,竖着看个位上的数都( )。

注:根据百数表中的规律填写。

3.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和个位的和是6,知道它的个位上不是0和1,那么它可能在百位表中的什么位置? 【解析】找知道的条件:
(1)是个两位数;

(2)十位和个位和是6;

(3)个位不是0和1。

再根据第(2)个条件写出十位和个位的和是6的数:
0+6=6 1+5=6 2+4=6 3+3=6 4+2=6 5+1=6 6+0=6,可知两位数可能是15,24,33,42,51,60。

最后根据(3)条件去掉个位是0和1的数:51,60。最后得出正确结果:15,24,33,42。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 13 23 33 43 53 63 73 83 93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 10 11 1 相同 10 相同 11 9 38 48 8 17 26 35 44 44 53 62 71 80 8 24 下边 44 55 66 73 74 75 相同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填百数表,发现百数表中的数位排列规律。

通过给出的表格,让学生初步 观察这几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并按照自己找出的规律完善百数表。

让学生根据完善的百数表,按照要求给百数表中的数字涂色,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发现百数表中的数位排列规律。

在涂色的时候,让学生先从百数表中查找所需要涂色的数字,然后正确按要求涂色。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观察涂成不同颜色的三组数字的规律。

通过上边总结的三组不同颜色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从整体观察百数表,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百数表的排列规律,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锻炼学生利用百数表的能力,能做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规律总结,让学生明白今天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数表数位排列的掌握与理解。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以致用,通过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1)
(1)知道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

(2)会根据百数表中的规律填写数字。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1)
1.横着看,相邻两数相差1 2.竖着看,相邻两数相差10 3.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相邻两数相差11 从右上角到做下架相邻两数相差9 4.从上到下,每列里边的个位数相同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2)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知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通过顺口溜,让学生牢记大于号、小于号。

3.比较数的大小,先比较高位再比较低位。

4.会用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2.能够熟练的运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比较出两数的关系。

3.能够通过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数的大小。

知识目标 1.比较两数先看两数的位数,位数相同再从高位到低位进行比较。

2.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数的大小关系。

重点 知道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及用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难点 知道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及用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按要求,填一填。

1.63在( )和( )中间。

2.( )29( )31、32( )。

3.88前面连续的5个数是( )( )( )
( )( )
4.72和76中间有( )个数。

追问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数的真棒,你们知道42和37谁大谁小吗? 42 37 62 64 28 30 33 87 86 85 84 83 3 通过观察规律填数,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的同时,导入新课几十几的组成。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比一比 1.应该怎样比较呢? 看一看42和37里边分别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2里边有( )个十和( )个一;

37里边有( )个十和( )个一。

追问:我们知道了它们里边分别有几个十和几个一,那么应该怎样比较呢? 提示:通过摆小棒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进行比较,先比较十位的意义。

追问:还可以怎样来演示呢? 提示: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显示十位和个位的数字,让学生更清楚的观察十位上的不同。

小结:两位数比较大小,十位上的数字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比较一个两位数,应该先比较两位数的大小,那么如果两个数的十位数相同怎么办呢?(通过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
2.23和25哪个数大呢? 对学生提出问题:
师:两个数十位数相同,应该怎样比呢? 追问:看一看23和25里边分别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3里边有( )个十和( )个一;

25里边有( )个十和( )个一。

师提问:这两个数十位上的数怎么样呢? 那个位上的数呢? 所以23<25。

提示:让学生思考,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23和25里边分别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得出结果。

归纳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也就是说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

(二)比一比,说一说 1.出示课本P43页红球、蓝球、黄球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师:比一比,谁多谁少? 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比呢? 提示:让学生用刚学过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

先比较红球和蓝球的大小。

58 15 老师继续追问:红球比蓝球多多少呢? 引导学生:58和15相差很多,所以可以说成红球比蓝球多得多或者说蓝球比红球少得多。

提示:初步引入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运用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红球和蓝球的个数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追问:蓝球和黄球比较,谁多谁少呢? 出示蓝球和黄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

15 10 小结:15>10,所以蓝球比黄球多。

追问:蓝球比黄球多多少呢? 小结:15和10相差较少,所以可以说成蓝球比黄球多一些或者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提示:可以让学生根据上边描述红球和蓝球的形式进行描述,然后指出学生的对错,引入“多一些、少一些”的概念。让学生进而进行比较。

追问:红球和黄球之间的关系可以怎样说呢? 生:红球比黄球多得多或者说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通过对比学习,归纳总结:
师:用语言怎样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红球比蓝球多得多,蓝球比红球少的多;

蓝球比黄球多一些,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红球比黄球多得多,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归纳小结:
(1)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了可能用符号“>”“<”“=”表示外,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语言来描述。

(2)比较事物的多少时,如果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接近,我们就说较大数比较小数“多一些”或较小数比较大数“少一些”;
如果两个数的大小相差很多,我们就说较大数比较小数“多得多”或较小数比较大数“少得多”。

(二)例题讲解 典例解析1 1. 小松鼠和小白兔去海边捡贝壳,小松鼠捡了49个贝壳,小白兔捡了46个贝壳,谁捡的多呢?【解析】遇到实际的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这里边没有要比较的两个数,那我们应该怎样比呢?首先就是列式子即:49 46,然后根据前边学过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先比较十位都是4,相同。然后接着比较个位9>6,所以,49>46。最后得出结果:小松鼠捡的贝壳比小白兔多。

典例解析2 2.比较大小。

【解析】这个题就是简单的两个数比较大小的练习,其中,的比较,只要学生根据所学的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进行正确比较即可。本题的难点在与100和99的大小比较,这里是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进行比较。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数位表进行比较,先看看100的最高位是多少,再看看99的最高位是多少。找出来之后,我们知道,百位比十位高,比较数大小先比较高位,而99的百位等于是0,这样1>0。所以100>99。

总结:两个数进行比较,如果位数不同的两个数,哪个数的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大小号的认识的总结:
提示:让学生学习这段关于大小号得顺口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3.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小灰猫:我钓了25条鱼。

小红猫:我钓的鱼比你的少一些 问:小红猫可能钓了多少条鱼? 【解析】先找出文中所给的两个条件:(1)小灰猫钓了25条鱼;
(2)小红猫比小灰猫钓的鱼少一些。

(三)练一练 1.看题意比较大小。

小红写了65个字,小刚写了72个字,他们两个谁写的多? 65 72 【解析】首先我们要比较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在十位上,6比7小,所以65比72小。因此得出结果65<72。

答:小刚比小红写的字多。

2.在 里填“>”“<”“=”。

32 35 80 90 43 34 28 29 49 50 91 89 3.三只小动物进行100米赛跑,成绩如下:
小狗 小兔 小猫 时间 19秒 15秒 16秒 ( )跑得最快,( )跑得最慢。

注:赛跑时,谁用的时间越多,谁就跑得越慢。

4.静静采了12朵花,文文比静静采的多得多,文文可能采了多少朵花? 15朵 18朵 30朵 【解析】首先找出文中所给出的条件:(1)静静采了12朵;
(2)文文比静静采得多得多。

接着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条件说明了什么?继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后再根据比较大小的方法比较12和15、18、30的差看哪个大。也就是说:这个数比12大得多,通过比较这三个数,30是这里边最大的数,所以应该是30朵。

注:比较中,要注意选多得多时的数,应选当中最大的数。

4 2 3 7 摆小棒 学生交流。

2 3 2 5 相等 5>3 > > 小松鼠捡的贝壳比小白兔多 < < < > < < > 小兔 小狗 让学生自己通过熟悉的知识从中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说42和37里边分别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摆出相应的小棒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小棒的10的个数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

让学生思考,根据数位的顺序可以更明确的观察两个数的大小。

总结出两位数比较时的规律。

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比较大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两位数的比较练习。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再引导学生分解23和25,然后对分解后的两个数进行观察比较。

归纳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及图片下边的数字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回答。

锻炼学生学习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怎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锻炼比较大小的能力。

归纳总结,除了用符号比较大小之外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加深两个数比较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例题对于比较大小增加了一点难度,就是要先写出比较的两个数才能接着进行比较。

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个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这里有一个南点就是100和99的比较,因为前边我们学习的都是两位数的比较,现在100是一个三位数,由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高位的含义。

总结不同位数的两数比较规律。

引导学生牢记大于号、小于号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用语言描述数的大小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题。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掌握。

课堂小结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2)
(1)先比较两个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

(2)两个数位数相同,先比较十位数;
十位数相同,再比较个位数。

(3)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表示数的关系。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2)
1.两位数进行比较,先比较十位数 2.十位数相同,再比较个位数 3.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哪个数的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4.除了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外还可以用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3)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会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的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按每几个分一份,也就是按几个几个的数。

知识目标 1.知道按10个穿一串,也就是按10个10个的分。

2.会用前边学过的数的大小及数的组成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填一填,看谁填的又快又好。

75里边有( )个十和( )个一。

6个一和3个十组成的数是( )。

5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9个十组成的数是( )。

追问:小朋友们填的真棒,你们是怎样来填这些数的呢? 小结:根据数的规律:
1个1个的数;
10个10个的数。

导入新课:我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出示课本P46页58个珠子的图片)
7 5 36 55 90 通过观察规律填数,复习前边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导入新课用所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有( )个珠子,( )个穿一串 追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追问:怎样解决呢? 小结:10个穿一串,说明应该用“10个10个的数”。

提示:引导学生想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并根据条件想到前边所学几个几个的数数顺序。

2.穿一穿,圈一圈 追问:穿了5串,还剩下8个珠子,那么能穿几串呢? 继续追问:还可以怎样快速的数出几串呢? 小结:
根据两位数的组成: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提示:通过追问怎样快速的数,让学生想到按10个穿一串,也就可以根据两位数的组成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追问:58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 )个十和( )个一 由此得出结论:58个珠子能穿5串,还剩8个。

再通过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问题。

追问:怎样来看自己算的对不对呢? 交流回答:5串是50个,再加上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所以穿5串是正确的。

提示:通过图片动态演示,然后让学生能清楚的知道所分的对不对。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中,10个穿一串,也就是十个十的数;
能穿几串也就是说里边有几个十。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0个10的穿珠子怎样穿,如果5个穿一串应该怎样穿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呢? 学生交流回答:5个穿一串也就是5个5个的数,有几个5就可以穿几串。

追问:数一数,看有几串?(让学生数一数并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穿( )串。

提示:让学生思考,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58个珠子可以穿成几串。

追问:还可以怎样数呢? 穿( )串。

让学生思考:2个5是一个十,可以在前边十个十的数的基础上数。但是后边还剩8个珠子,那么应该穿几串呢?(通过思考,让学生不要忘记8里面还有1个5,应该是11串。)
追问:剩下8个怎样数呢? 学生回答:8里面有1个五,还剩3个,所以5个穿一串能穿11串。

提示:通过动态演示,便于学生思考理解。

归纳总结:按几个分成一组也就是按几个几个的数。

(三)例题讲解 典例解析 1.秋天到了,爷爷收了66根萝卜,爷爷想10根萝卜装到一个袋里,能装几袋呢? 【解析】遇到实际的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首先理清题中给出了几个条件:即有66根萝卜;
10根装一袋。然后把66根萝卜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的方法划出来来,最后得到6袋还剩6个萝卜。然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两位数的组成来快速的分,即66里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就可以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得出6袋萝卜。

2.老师手里有21个苹果,要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最多分几个?。

【解析】这个题和上边的例题是类似的题,但是这道题比上一道题增加了一些难度,并没有直接说出是按5个5个的分,可以分几次。在分的次数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回答每个学生可以分几个?先引导学生按1个1个的分给5个小朋友,然后让学生观察,也就是每次每个小朋友分1个,每次都要分5个,这样让学生找到分配的规律,最后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分4次,每个小朋友最多分4个苹果。

(四)练一练 1..想一想,填一填。

(1)36往前数两个数是( )。

(2)80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3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4)50 60 70 ( )
( )
( )。

(5)45 50 55 ( )
( )
( )。

2.分一分,想一想。

春天到了,老师组织学生们去春游,一共有78名学生,缆车每次只能带10个人,那么这些学生一共多少次才能全部通过? 解析: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分析得知题目给出的条件是:一共有78名学生,每次带10人。然后让学生继续说出题目问的问题:几次可以全部通过?这样,让学生根据几十里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而得知,78由7个10和8个1组成,由此可以知道7次可以每次带10个人带过去,还剩下8个人。题目要求全部通过,所以剩下的8个人还得再走一次,因此答案是7+1=8次才对。

注:这里让求的是全部通过,一定要加上剩下的8个人还必须走一次才能全部通过。

3.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红和小丽在跳绳,小红5个5个数,跳了6次;
小丽7个7个数,跳了5次。谁跳的多呢? 解析:先分析题目所给出的条件:
找知道的条件:
小红:(1)5个5个的数;

(2)6次。

小丽:(1)7个7个的数;

(2)5次。

再根据两个条件分别数出来小红和小丽跳的次数:
小红:5 10 15 20 25 30 6次,所以小红跳了30下;

小丽:7 14 21 28 35 5次,所以小丽跳了35下。

比较:30和35的大小得出:
30<35, 所以小丽比小红跳的多。

58 10 能穿几串呢? 5 5 8 11 11 34 8 0 53 80 90 100 60 65 70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按10个穿一串想到几十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而想到可以直接说出58个珠子按10个珠子串可以串几串。

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58个珠子可以穿几串。

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怎样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散思维,让学生变换穿串的珠子个数来来进一步分析。

通过多种方法来分析问题,并且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在用把前边按10个珠子分的来分,记得再把剩下的8个珠子也分一分,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萝卜让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道题相对有点难度,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课堂小结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3)
(1)按几个分一份也就是按几个几个的数。

(2)会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3)
1.按几个分也就是按几个几个的数。

2.按10个分,也就是找几十里边有几个十。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设计 课题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学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在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上熟练计算。

2.能够熟练的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知识目标 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会熟练的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填一填,看谁填的又快又好。(复习的前边学习的几十几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
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7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 )。

85里面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61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追问:小朋友们填的真棒,你们填的这些数又可以说成是怎样组成的呢? 小结:这些数都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

继续追问:那么如果把两位数中的个位数或者整十数去掉会怎样呢?你们想不想学习整十数的加减法呢? 由此导入新课:《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5 74 8 5 6 1 通过复习导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提问,吸引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算一算 1.桌子上的写字本有3个整包和2个本,那么一共有多少个写字本呢?(出示课本P48页图片)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怎样思考:
3个整包写字本:摆出3捆小棒 2个写字本:摆出2根小棒 提示: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理解30和2之间的关系。

追问:怎样列式呢? 让学生思考,求一共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追问:那30+2应该是多少呢? 提示:通过小棒动态演示,让学生学会计算几十加几等于多少。

加数顺序交换会怎样呢?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变换顺序后应该怎样列式,列完式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然后通过小棒动态演示。

2+30=? 通过计算出的结果,出示 30+2=32 2+30=32 两个算式,让学生思考比较这两个数的特点。

提示:通过计算结果,让学生思考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结:加数不变,交换加数位置,结果不变。

过渡:如果我们知道了一共有多少,那么卖出2本,应该怎样呢? 2.一共有32本写字本,卖出去2本,还剩多少呢? 让学生思考:
首先用小棒摆出写字本的总数 通过摆出的小棒,让学生思考题目给出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找条件然后列出正确的算式。

题目给出的条件:卖出去2本,求还剩用减法 提示:通过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追问:怎样列式呢? 32-2=? 提示: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几十几减几也就是几十加几减几。

追问:如果卖出去30本呢? 32-30=? 通过得到的结果,然后出示两个算式:
32-2=30 32-30=2 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并说说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及特点。

小结:两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和差互换后就成了差和减数。

(二)典例解析 【例题讲解1】 1.运用观察法,找规律填数。

【解析】让学生先观察给出的图形的规律:30、8、38之间的关系是30+8=38,所以,后边两个算式应该用加法,因此得出结果:56、82。然后继续观察下边的表格里三个数据:30、4、34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34-4=30,由此可知后边两个空应该是:40、3。

注:在填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边给的两个表格里边的数据之间的关系。

2.小明做一道减法题,错把减数3写成了5,结果得30。那么正确的差是多少? 【解析】先让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题应该怎样做,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条件来分析,“错把减数3写成了5”,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即是:5-3=2,由此可以看出来正确结果应该比差少2,应该应该再用加法:30+2=32,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三)练一练 1.算一算。

30+8= 8+70= 5+60= 4+40= 38-8= 48-8= 77-7= 36-30= 注:根据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熟练计算。

2.照样子填数。

注:注意观察给出来的表格中的规律,然后根据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森林医生。

它们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解析:让学生通过问题“一共”联想到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列出加法算式:50+3,可以根据摆小棍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21 加法 32 32 30 2 56 82 40 3 38 78 65 44 30 40 70 6 20 7 40 5 50 6 28 74 46 43 50+3 53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观察几十加几、几十几减几、几十几减几十的计算方法,并练习熟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个数,方便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演示,让学生最终正确算出几十加几、几加几十的结果。

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转变提问方式,让学生掌握几十几减几、几十几减几十的正确计算方法。

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继续追问让学生通过小棒计算出几十几减几十的正确结果。

通过计算,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结果,拓展思维。

总结归纳。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加深对几十几加几、几十几减几、几十几减几十的计算方法。

观察表格里边三个数的规律,找到规律后然后根据所找到的规律来进一步填写。

这道练习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还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灵活应用。

课堂小结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几个十加几个一得几个十。

(2)几十几减几得几十;
几十几减几十的几。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计算几十加几。

2.计算几十几减几或几十几减几十。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人民币(1)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10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3.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的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人民币的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知识目标 1.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会用前边学过的数的大小及数的组成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换算,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换算,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才一个谜语,看谁猜的又快又好。

一张纸片花纹多, 红黄蓝绿画山河。

爸妈天天把它赚, 吃饭穿衣它来办。

谜底:( )
提示: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猜谜。

追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在哪些时候我们会用到人民币呢? 小结:在商场购物、买车票等。

导入新课:我们在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人民币,那么你们认识人民币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人民币。

人民币 通过猜谜语,吸引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用所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认识人民币 1.什么是人民币呢? 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货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它由元、角、分组成。

追问:你认识这几张人民币吗? 出示课本P53页1元、1角、2角、5角纸币,让学生回答问题。

出示1元、1角、2角、5角纸币的图片正反面,让学生观察讨论。

思考:通过观察这些钱币,你们发现了什么图案? 小结:正面一般都是人物头像,背面一般都是国徽或风景图案。

提示:通过观察让学生正确认识1元、1角、2角、5角纸币的正反面图案。

2.这些钱除了纸张还有什么样子呢? 出示1元、1角、2角、5角硬币的正反面。

追问:通过观察这些钱币,你们发现了什么图案? 小结:
让学生思考,这些硬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 都是圆形,正面都有面额,背面都有相应图案 不同点 大小和面值不同 小结:
提示: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硬币的正反面,让学生正确认识硬币。

追问:除了元和角之外,还有什么呢? 出示1分、2分、5分的硬币正反面图案,让学生认知。

思考:通过观察这些钱币,你们发现了什么图案? 小结:
思考:让学生说说这些硬币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圆形,正面、背面都有图案和发行的时间 不同点 大小和面值不同 提示: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硬币的正反面,让学生正确认识分的硬币。

归纳总结:我国法定货币按质地分:一种是纸质;
一种是金属制成的,叫硬币。

人民币按单位分:元、角、分。(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活中买东西、乘车、捐款、储蓄都要用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等来区分。

过渡:同学们,我们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接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元、角、分之间的互换 让学生思考:元、角之间怎样转换呢? 1元=( )角 提示:出示动态图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追问:1角是多少分呢?(让学生根据元和角之间的转换来进行思维讨论)
思考:角、分之间怎样转换呢? 1角=( )分 提示:让学生思考,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角分之间的转换。

小结:1元=10角,1角=10分。

过渡:我们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也知道了它们之间怎样转换,那么我们怎么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想一想。

(二)例题讲解 典例解析 比较大小 58分 6角 1元 8角 【解析】遇到实际的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首先我们要思考:元、角、分单位不同怎样比较呢?然后让学生根据1元=10角、1角=10分得出1角里边有1个10,那么6角里边也就有6个10分,也就是60,然后根据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可。后边1元和8角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单位的数进行比较,要先变换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三)练一练 1.看一看,填一填。

( )元( )角( )分 ( )元( )角( )分 ( )元( )角( )分 ( )元 )角 )分 注:在填空时相同单位相加,没有的填0。

2.想一想,填一填。

30分=( )角 5元=( )角 2元=( )角 4角=( )分 40角=( )元 70分=( )角 3.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红去商店买文具,她有3元钱。

小红用她的钱怎样买可以买到种类最多的文具? 解析:首先先把不同的单位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即:1元=10角,也就是1元里边有1个10,3元也就是3个10是30,也就是3元=30角。然后申清题意,要求用有限的钱买到最多的文具。所以买的时候要先看文具中钱最少的两个,铅笔和练习本,买完后,一共花了多少钱了,还剩多少钱,把剩下的钱用来和剩下的两种文具价格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果即可。

硬币 分 10 10 < > 1 5 6 1 0 6 0 6 0 1 5 2 3 50 20 40 4 7 铅笔、尺子、练习本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认识人民币。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10元以下的人民币。

观察人民币的正反面有什么不同。

认识硬币。

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硬币的正反面图案。

认识面值是分的人民币。

观察钱币的正反面有哪些不同。

归纳总结我国人民币的种类、单位、按什么来区分。

让学生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呼唤关系,从而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呼唤关系。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理解,在比较不同单位的人民币时,要先进行单位换算,然后才能进行比较,否则直接比较数的大小是不对的。

课堂小结 认识人民币(1)
(1)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1元=10角,1角=10分。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认识人民币(1)
(1)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
人们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3)1元=10角,1角=10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人民币(2)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3.知道人民币之间的等价兑换。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的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人民币之间的等价兑换。

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2.会用前边学过的数的组成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换算,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换算,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想一想,填一填。

2角=( )分 5元=( )角 80分=( )角 30角=( )元 40角=( )元 90分=( )角 提示: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追问:小朋友们,你们真棒!那么下面的人民币你们认识吗? 出示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让学生指认。

导入新课:同学们真棒!我们认识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兑换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0 50 8 3 4 9 通过计算,在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的同时,吸引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用所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兑换人民币 1.人民币怎样兑换? 追问:应该怎样兑换呢? 小结:分步骤讲解:第一步先辨认人民币的面值:5元和1元。然后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一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也就是在进行等价兑换。

知道了问题,然后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单位都是什么? 最后得出结论:它们的单位都是元,也就是求5里面有几个1。

最后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1张5元可以换5张1元。

2. 根据前边算出的等价兑换的方法进行等价兑换,先让学生辨认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 然后再根据数的组成求10里面有几个1。

3. 小结:先辨认人民币的面值:20元和10元,然后再求20里面有几个10。

提示: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4. 小结:先辨认人民币的面值:50元和10元,然后再求50里面有几个10。

5. 小结:先辨认人民币的面值:100元和10元,然后再求100里面有几个10。因为100里边有10个10,所以1张100元可以换10张10元。

小结:先辨认人民币的面值:100元和50元,然后再求100里面有几个50。

提示:通过这些转换让学生思考,在转换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归纳总结:在等价兑换时,要先辨认人民币的面值,然后想数的组成,进行等价交换。

(二)例题讲解 典例解析1 想一想,填一填。

【解析】1张1元和5角之间的转换,首先还是用开始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先辨认人民币的面值,这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元和角这样的钱该怎样转变呢?可以先把元换算成角即:1元=10角,这样这道题也就可以变为10角=( )张5角,求10里边有几个5即可。后边三个不管是元、角、分,只要前后的单位相同,都可以直接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结果即可。

典例解析2:
解决实际问题:
小红带了下面的零钱去书店买一本定价为15元钱的故事书。她有多少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解析】首先让学生明白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多少种不同的买法?然后进一步了解这也就是说,小红手里的这些钱花15元有多少种花法。也就是求和时15的组合。只要理解了这个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最简单的圈一圈、想一想的办法找到最后的结果。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初步引导学生列表格找算法的习惯。

(三)练一练 1.想一想,填一填。

一张5角可以换( )枚一角硬币 ( )张1元可以换1张5元 一枚1元硬币可以换( )枚1角硬币 一张1角可以换( )枚5分硬币 注:不管是硬币还是纸币,在兑换之前先换算成相同的单位。

2.想一想,比一比。

8角 7角8分 4元 3元9角 20元 20角 9分 1角 解析:在比较大小的时候,要注意左右两边的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要转换成相同的单位然后才能进行比较。

3.连一连。

元 10 10元和1元 10 2 5 10 2 5 5 10 2 > > > < 铅笔、尺子、练习本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找出需要兑换的两边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边学习的数的组成解决实际问题。

由不同的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兑换联想数的组成解决实际问题。

求5里边有几个1。

求10里边有几个1。

求20里边有几个10。

求50里边有几个10。

求100里边有几个10。

求100里边有几个50。

总结人民币等价兑换的规律。

通过人民币转换,增加学生对人民币之间等价兑换的规律。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课堂小结 认识人民币(2)
(1)认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认识人民币(2)
(3)
兑换人民币先要辨认人民币的面值 (4)
再根据前边学习的数的组成来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简单的计算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简单的计算(1)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3.理解元、角的加减法的计算的原理。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的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正确合理的进行元角之间的计算。

知识目标 1.在进行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看单位。

2.会用前边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重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计算,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计算,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想一想,填一填。

1张1元可以换成( )张1角。

1张20元可以换成( )张10元。

( )张1角可以换成1张2元。

( )张50元可以换成1张100元。

提示: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追问: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我现在有1元2角,我想把它们都换成角,应该换多少呢? 出示1元和2角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等于多少角。

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等式怎样计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0 2 20 2 通过计算,在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的同时,吸引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用所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几元几角与几角的换算 1.元角之间怎样转换呢? 追问:应该怎么算呢? 小结:先列出需要转换的算式。然后根据前边学习的等价交换来进行计算。

1元2角=( )角 列出算式后,然后根据计算1元2角等于几角,首先计算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1角。然后再根据1元=10角进行转换计算。(动态演示,便于学生理解)通过转变将所列算式可以转变为:1元+2角 =10角+2角=12角。(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元角之间的转换计算)
2.想一想,算一算 18角=( )元( )角 出示18张1角的,然后通过圈一圈,数一数,让学生数出有几个十,几个一。通过学生数出来的数据来进行进一步讲解。

小结:求18角=( )元( )角,也就是求18里边有几个十几个一。然后再根据10个10角是1元,8个1角是8角。得出最终的结果。

总结:求十几或几十几角里边有几元几角也就是求十几或几十几里边有几个10和几个1。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出示课本P57页例6的问题。然后逐个计算讲解。

1. 小结:先让学生判断这个问题要用加法还是减法?然后根据以前学过的加减法运算列出算式:
5角+8角=13角 追问:结果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小结:13角=( )元( )角 提问学生应该怎样算呢?让学生思考。根据前边学习的引导学生说出:看一看13里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也就是把13分解成10和3,用算式表示就是13=10+3,再根据10角=1元,所以,13角=10角+3角=1元3角。

2. 首先让学生明白,一个物品比另一个物品贵多少钱,也就是说多多少钱,也就是求两个物品之间的差,应该用减法。由此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前边学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小结:列算式:1元-6角=( )。

注:单位不同先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计算。

3. 与前边做的两道题的方法相同,先让学生判断这道题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然后再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1元+3元1角=( )元( )角 小结:人民币单位不统一,计算时一般带单位,即写上元、角或分。相加时,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

提示:在总结规律的时候,通过动态的图画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归纳总结:1.求几十几角里边有几元也就是求几十几里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钱数相加,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

3.钱数相减,单位相同直接减;
单位不同变换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加减。

(三)例题讲解 典例解析1 比较大小,从小到大排列下面各钱数。

80分 8元5角 8元 82角 ( )<( )<( )<( )
【解析】在比较这四个数的时候,首先要看它们是不是相同的单位,如果单位不同想办法把它们变成相同的单位然后再根据数的大小来进行比较。一定要注意不能不变换单位直接按照大小数进行比较。再转换比较之后在括号内填数据时要注意填未转换之前的数据:80分<8元<82角<8元5角。

典例解析2:
解决实际问题:
1把剪刀1元5角,我买一把剪刀,付了10元,应找回多少钱? 【解析】首先让学生明白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找回多少钱也就是还剩多少钱,应该用减法。付了10元也就是减数是10元,剪刀是1元5角也就是被减数是1元5角,求差?列算式:10元-1元5角=( )元( )角。然后根据前边学习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里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10元里边没有角而减数里边有角,这时就要从10元里边拿出1元变换成角,然后再根据元减元、角减角进行计算。

(四)练一练 1.想一想,填一填。

4元3角=( )角 7元4角=( )角 38角=( )元( )角 56角=( )元( )角 48角=( )元( )角 2.想一想,比一比。

18角 1元6角 5元 4元9角 2元5角 20角 12角 1元3角 解析:在比较大小的时候,要注意左右两边的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要转换成相同的单位然后才能进行比较。

3.姐姐买一条围巾用了5元1角,买一块手帕用了9角,一共用了多少钱? 答案:5元1角+9角=6元。

解析:让求一共用了多少用加法。确定了谁和谁相加,然后运用所学过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可。这里注意按照元加元、角加角,最后得到的答案是5元10角。这样的答案不太准确,所以要把10角转换成1元,然后最终得到的结果是6元。

注:在计算有元、角的算式时,角够了10角,要转变成元。

12 1 8 1 3 4角 4 1 43 74 3 8 5 6 4 8 > > > <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列出正确的算式,然后根据元角换算规律进行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求几元几角等于多少角的换算。

求18角里边有几元几角。

通过总结让学生理解求几十几角等于几元几角也就是求几十几里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该怎样正确运用加减法进行人民币的加减运算。

归纳总结人民币在加减运算时的简单规律。

课堂小结 简单的计算(1)
(1)人们币之间计算要带上单位。

(2)在加减法时,元和元、角和角、分和分相加减。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简单的计算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简单的计算(2)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购买不同价格的物品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知识目标 1.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知道如何有条理地选择信息,培养积极探索的习惯。

重点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想一想,算一算。

2元3角=( )角 5元4角=( )角 38角=( )元( )角 66角=( )元( )角 4元2角+3元5角=( )元( )角 7元1角-5元8角=( )元( )角 提示: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我们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相互转换及计算方法,那你们能不能用你所学的知识按照要求买回来自己需要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3 54 3 8 6 6 7 7 1 3 通过计算,在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的同时,吸引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用所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讲授新课 巩固提升 (一)买东西的方案 出示课本P58页例7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应该怎样买? 1.解读题目信息 追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交流讨论:(1)我知道了每本杂志的价钱。

(2)
买两本杂志正好用13元也就是买两本杂志的价钱相加是13元。

在学生交流讨论后追问学生应该怎样解决。

2.方案一:任选其中的两本,把价钱相加。

出示完图片后,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
6+8=( )
得出结果后,让学生和13进行比较得出:14>13。然后提问,这两书合不合适?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思考。

小结:14元比13元多1元,换一本比这两本杂志其中一本少1元的杂志。

动态演示,把《卡通世界》换成《连环画》后,然后让学生列算式进行计算观察所得出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13元正好可以买《画报》和《连环画》。

追问:还可以怎样换呢? 让学生思考:换成比画报少1元的杂志。

通过动态演示,然后让学生列算式进行计算观察所得出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13元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

过渡:我们随便选择的两本是这样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规律的把可能的选项全部列出来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2.方案二:先选定一本,然后按顺序试。

(1)先选定第一本,然后出示动态演示,让学生分一分看这样有几种组合方法。

让学生进行分组后然后把它们的价钱分别进行相加。

5元+6元=11元<13元 5元+8元=13元=13元 5元+7元=12元<13元 将三种组合的算式列好后让学生观察,然后得出最后的结论。

小结:13元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
提示: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2)选定第二本。

让学生交流讨论,在第一种组合的基础上,选定第二本有几种组合? 《画报》和《卡通世界》
《画报》和《连环画》
让学生根据每本杂志的价格列出算式,得出结论。

6元+8元=14元>13元 6元+7元=13元=13元 小结:13元正好可以买《画报》和《连环画》。

过渡:提问学生还有没有组合方式,进而交流讨论。

(3)选定第三本 让学生交流讨论,在前边种组合的基础上,选定第二本有几种组合? 《卡通世界》和《连环画》
让学生根据每本杂志的价格列出算式,得出结论。

8元+7元=15元>13元 小结:不可以。

(二)例题讲解 典例解析 10元钱正好买1支毛笔和2本书。如果买1支毛笔和1本书,就会剩下4元,买1本书要用多少钱? 【解析】由题意可知,10元钱正好买1支毛笔和2本书,10元钱买1支毛笔和1本书还剩4元。这说明买1支毛笔和1本书共花10-4=6(元)。于是有如下等量关系:
1支毛笔+2本书=10元 1支毛笔+1本书=6元。

经比较,可得1本书的价钱是10元-6元=4元。

(三)练一练 1.算一算,填一填。

7元8角-6元4角=( )元( )角 5元+6元-7元=( )元 1元2角-3角=( )元( )角 3元6角-2元=( )元( )角 4元8角+3元3角=( )元( )角 注:角够10了要变成1元,元要加1;
减法时,角不够了要从元上借1变成10,元要减1。

2.比较大小。

4元 4角 6元 5元9角 8元1角 8元1分 3元7角 7元3角 解析:在比较大小的时候,要注意左右两边的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要转换成相同的单位然后才能进行比较。

3.超市购物。

小明去超市,他有20元钱,上边的商品他可以买哪三样东西? 解析:首先要分析题意,看看题目给出的条件是什么?四种商品的价格和总钱数20元。然后总结问题提问的是什么?20元可以买哪三样东西。这样就可以根据前边学习的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进行分组。列出算式进行比较即可。最后得出的答案是:有3种情况。帽子、杯子、漫画书和帽子、杯子、钢笔和杯子、漫画书和钢笔。

14 3种 2种 1种 1 4 4 0 9 1 6 8 1 > > > <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找出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和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自由选择两本书然后让学生根据摘出的条件进行比对。

发散思维,让学生思考,在自由选择的两本杂志不符合要求的时候,应该怎样准确快速的调换。

通过有规律的挑选然后让学生学会怎样按照规律给所需要的物品正确分类。

选定第一本书后让学生分类,发散学生思维。

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结果。

选定第二本书后,让学生学习分类组合。

通过讨论观察得出正确结果。

选定第三本书的分类组合。

通过比较刷选正确结果。

答案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小结 简单的计算(2)
(1)会用人民币进行加减法运算。

(2)能够运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简单的计算(2)
6元+8元=14元>13元 6元+7元=13元=13元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课题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经历在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规律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正确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方法,正确计算。

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口算。

5+3= 4+2= 6+2= 7+2= 2.拆数游戏。

课件出示相关题目。

3.揭示课题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前学习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来学习新的本领。

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学生独自计算出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对100以内数的组成求解,即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

利用口算以及填空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以前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师:学校倡导开展“书香”校园,各个班级都购买了许多的书籍,鼓励大家阅读,开阔视野。你们看,一(3)班的老师抱来了许多的书。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能不能提出一个利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2.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师: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列出算式? 师:10+20等于多少呢?请借助课前准备的小棒摆一摆。

师:有哪位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摆小棒的? 反馈:先摆1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合起来一共是3捆小棒。

师:在摆小棒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吗? 汇报:数的组成:1个十加2个十得3个十,是30。

师:如果用计数器,怎样拨珠子呢? 出示计数器,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提问:
(1)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1个十) (2)如果再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颗珠子,表示加上了多少?(2个十) (3)拨珠的过程可以怎样列式表示?(10+20=30) 师:真不错,在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时候,我们就想几个十加几个十,那么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 (1)
因为1+2=5,所以10+20=30;

(2)
十个十个地数,从10开始,再数两个十,是20、30。

师: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知道了一(3)班一共有30本数,如果已经发了120本,你能算出还剩的本数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师:说的真不错。那么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汇报:
(1)3捆减去2捆就剩下1捆,1捆就是10。

师:就是说30根小棒,减20,就是要拿走20根,还剩10根,由此可得出:( )个十减去( )个十得( )个十,是( )。

师:看来计算整十数减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减几个十,那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计数器 (2)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因为10+20=30,所以30-20=10;

(3)因为3-2=1,所以30-20=10。

师:真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让老师知道了还剩10本书。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 师小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直接将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再在计算结果的末尾添上一个0。

学生自由说一说:左边有10本书,右边有20本书。

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经验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本书? 学生列出算式:10+20 学生独自摆小棒,然后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利用数的组成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列式求解:30-20=10(本)。

学生:利用原有的本数-已发的本数即可求出还剩的本数。

学生自由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观察信息,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由此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并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方法的优化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选择最好的方法计算,可以使计算速度更高,准确性更高。

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对比:
(1)8-4= 6-2= 6+3= 2+5= 80-40= 60-20= 60+30= 20+50= 师: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生:我发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

(3)
算一算:
40+5= 40+50= 师:40+5与 40+50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减。

3.试一试,你准行! 4.跷跷板 5.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根据图意,独自计算出结果。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分小组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独自了解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求解。

利用对比计算,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出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算式的特点,更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直接将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再在计算结果的末尾添上一个0。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教案 课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4.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不同的算法,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区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 (1)照样子,填一填。

23=20+3 25=( )+( )
42=( )+( )
75=( )+( )
(2)比一比,算一算。

20+5= 30+6= 4+60= 6+30= 20+50= 30+60= 40+60= 60+30= 师:这两组有什么不同? 第一行是整十数加一位数,第二行是整十数加整十数。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整十数加一位数:几十加几就得几十几;

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2.导入新课 师:听说班上有许多小朋友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书法班,你们喜欢写字吗?(喜欢)我们的好朋友小林和小红和大家一样,也喜欢上了练字,你们看!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复习,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知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 1.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不进位)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1)
小林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师:我们先来算一算小林要写多少个字好吗?怎样列式呢? 师:25+2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抽生展示并汇报:用小棒,25根加2根,把5根和2根放在一起是7根,2捆和7根是27根。

师:你们都看清楚了吗?(看清了)那么谁能用算式表示出他摆的过程呢? 师:说的真不错!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为什么要在个位拨2颗珠子呢? 师:你们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把哪部分先合起来? 师:观察的真仔细。在计算时,都是先把几个一合起来,再与几个十合成两位数,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师:要想知道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怎样列式呢? 师:这个算式又等于多少呢?用小棒摆一摆。

反馈:先摆出25和20,整捆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5捆小棒,所以25+20=45。

师:说的真好!用算式怎样表示这一过程? 反馈:把25分成20和5,先算20+20=40,再算40+5=45。

师:说的真不错,这又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 3.比较 师:大家观察一下25+2与25+20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反馈: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师:那么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呢? 反馈:都是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想不想,利用学习的新知识检验一下自己呢 学生自由说一说: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
小红才写了20个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25+2。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把25分成20和5,先算5+2=7,再算20+7=27 。

学生:我是利用计数器来算的,先拨出25,然后再拨出2,所以25+2=27。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2表示2个一,所以要在个位上拨2。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25+20。

学生独自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自由说一说。

结合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增强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激起了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借助计数器和小棒将想的过程与算法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算法的多样化。

通过对两种算式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可避免今后在习题中出现计算错误。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习题。

2.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先算□+□=□,再算□+□=□。

先算□+□=□,再算□+□=□。

3.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 课件出示习题。

4.开锁游戏。

5.玩具店 21元 30元 6元 (1)买一辆 和一对一共需要多少元? (2)买一个 和一对一共需要多少元? 6.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说发现。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汇报展示。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自列式计算,然后展示订正。

学生独自了解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求解。

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关注了学生算的方法,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也能检验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计算时要注意计算单位, 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 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十位。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教案 课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5.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不同的算法,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感知知识之间的联系。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算一算。

4+9= 3+8= 6+6= 7+8= 30+15= 40+11= 12+30= 60+15= (2)
填一填 24+( )=30 42+( )=50 66+( )=70 57+( )=60 (3)填一填,算一算 45 + 4 = □ □ □ □ 32 + 40 = □ □ □ □ 师: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导入新课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上节课学习的之间掌握的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通过复习旧知,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做好准备。

讲授新课 1.获取信息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一(4)班的学生正在筹办举行联欢会,你看,他们买来了许多的饮料。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想知道什么? 2.解决问题 师:应该怎样列式呢? 师:24+9等于多少呢?请借助课前准备的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好吗?  师:有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抽生展示并汇报:用小棒,先从9根中拿出6根与24根中的4根组成10根,就组成了3捆,与剩余的3根组成33。

师:这种摆法是先算了什么,再算什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师揭示:像把一个一位数分成两个数,使其中一个数与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与另一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我们叫它“凑整十法”。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抽生展示并汇报:24根加9根,把4根和9根放在一起是13根,再从13根中数出10根捆成一捆,现在就是1捆与3根,然后与左边的两捆合在一起就是三捆与3根,即33根,所以24+9=33。

师:这也是一种非常棒的摆法,这种摆法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抽生展示并汇报:
师揭示:像这样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与一位数,先把个位数相加,再用得到的数与整十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叫它“个位相加法”。

师:小朋友太棒了,竟然用小棒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在摆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两种摆法有什么相同点? 师:说的真不错,那么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 师:是的,计算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当个位满十时,要向十位进1。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

学生根据题意自由说一说:一箱有24瓶,箱子外面有9瓶。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24+9 学生独立尝试摆一摆,然后同桌互相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先算24+6=30,再算3+30=33。

学生自由展示交流。

学生:先算4+9=13,再算13+20=33。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一说:满十根都要捆成一捆,组成一个十,这一捆还要与左边的两捆组成3捆,也就是3个十。

学生自由说一说。

结合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借助小棒百的过程,将实际操作与算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算法,明确算理。

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相同的地方,其实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万变不离其中的一个道理。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课件出示习题。

2.配对连线 课件出示习题。

3.快乐算一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不满十,十位的数不变;
如果个位相加满十了,就要向十位进1。

4. 解决问题。

5.看谁最会动脑经。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汇报展示。

学生根据知识经验,判断,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填一填,然后说说规律,并集体订正。

学生独自了解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求解。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关注了学生算的方法,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也能检验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当个位满十时,要向十位进1。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教案 课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6. 知识与技能:利用计数器,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通过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算一算。

35+2= 54+20= 让学生说说口算35+2和54+20的计算方法。

计算35+2,先算5+2=7,再算30+7=37;

计算54+20,先算50+20=70,再算70+4=74。

师:这两道题的相同点是什么? 2.导入新课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真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林和小红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数学信息,你们想知道吗?(想)那就跟着老师一起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好吗?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都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通过复习旧知,为后面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同时检验学生对旧知掌握的情况。

讲授新课 1.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提出两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2.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师:要想知道还剩多少本故事书,应该怎样列式呢? 师:35-2等于多少呢?请利用课前准备的计数器算一算好吗? 师:有哪位小朋友想到方法了,谁愿意来分享? 展示汇报:用计数器,先拨出35,然后从个位拨去2颗珠子,所以35-2=33。

师:为什么要从个位拨去2颗珠子呢?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师:说的真不错,那么谁能根据他摆的过程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经过小朋友的计算我们知道了还剩33本故事书。那么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我们是把哪个位上的数先减去? 师:是的,在计算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减。

2.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师:要想知道还剩多少本漫画书,又该怎样列式呢? 师:这个算式又等于多少呢?用计数器拨一拨。

展示汇报:用计数器,先拨出35,然后从十位拨去2颗珠子,所以35-20=15。

师:这次为什么要从十位拨去2颗珠子呢?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师:说的真好!你能根据刚才拨计数器的过程,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说的真不错,这又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减? 3.比较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反馈:
师: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呢? 反馈:都是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即几个十减几个十,几个一减几个一。

学生根据自由说一说: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
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1)还剩多少本故事书?(2)还剩多少本漫画书? 学生:35-2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然后同桌互相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2表示2个一,减去2,就要从5个一中拨去2个一。

学生:先算5-2=3,再算30+3=33 。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35-20。

学生独自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交流反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一说:20表示2个十,减去20,就要从3个十中拨去2个十。

学生:先算30-20=10,再算10+5=15。

学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减。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

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说获取的数学信息,同时提出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通过利用计数器和小棒探究35-2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自主探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方,不仅锻炼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计算方法。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师: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得出结论:
(1)两位数减一位数,要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整十数,要注意十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相减。

2.算一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圈一圈,算一算。

27-5=( )
先算( )-( )=( ),再算( )+( )=( )。

36-20=( )
先算( )-( )=( ),再算( )+( )=( )。

4.填表。

被减数 75 52 86 68 98 72 减 数 3 20 50 4 6 40 差 4.摘苹果(纠错题)
课件出示习题。

5.解决问题。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汇报展示。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自填一填,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独自判断,然后改正。

学生独自了解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求解。

设计多样的练习题,不仅让学生掌握新知,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时,都是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教案 课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7.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开火车。

35+2= 26+3= 35+20= 26+30= 16-8= 17-9= 12-5= 13-4= (3)
照样子,填一填 45 36 56 72 30 15 20 □ □ □ □ □ (3)填一填,算一算 38 - 5 = □ □ □ □ 43 - 20=□ □ □ □ 师: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呢? 反馈:都是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导入新课 师:今天一(3)班中午有一节体育课,X老师教他们踢足球,可是在借足球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好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复习旧知,为后面所学的知识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 1.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说说?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知道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2.解决问题 师:要想知道还剩多少个足球,应该怎样列算式? 师:请拿出小棒自己摆一摆,算一算,看看36-8到底等于多少。

师:有谁愿意说说你的方法? 抽生展示并汇报:从3捆里拆开一捆是10根,先从10根里拿走8根还剩2根,再和剩下的26根合起来是28根,也就是先算10-8=2,再算2+26=28。

师:说的真好,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展示反馈:先摆出36根小棒,然后打开一捆是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从16根里拿走8根还剩8根,加上左边还剩下的2捆就是28根,也就是8先算16-8=8,再算20+8=28。

师:这也是一种非常棒的摆法,在摆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两种摆法有什么相同点? 师小结:实际上这两种方法,都是因为从6根里拿走8根不够拿,所以都从3捆里拆开一捆,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借十法”。

3.揭示课题 师:经过小朋友们的认真计算,我们知道了还剩28个足球。在这里,x老师让我带他向你们说一声谢谢。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有没有勇气迎接挑战呢? 课件出示习题。

师:你发现什么了? 引导学生得出:第一组都是个位够减,十位上的数没变,是不退位减法。第二组都是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是退位减法。

师:说的真好,第二组的算式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学生自由说一说:有36个足球,我们班借8个足球。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他们想知道,还剩多少个足球? 学生:36-8。

学生用小棒尝试摆一摆,然后同桌互相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说一说。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获取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审题意识。

借助小棒,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的算理,对学生的口算奠定了基础。

通过让学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也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我们一起帮小鸟找家吧! 4.填一填,我能行。

5.解决问题 学生独自填一填,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汇报展示。

先独自求出个结果,然后集体订正,最后说说自己的发现:被减数变化,减数不变,差也随着变化。

学生独自填一填,然后说说规律,并集体订正。

学生独自了解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求解。

利用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作为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借十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 《小括号》教案 课题 小括号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8.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掌握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 认识小括号,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算式。

难点 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直接写出得数。

10-2= 8+4= 11-5= 17-8= 3+8= 5+9= (2)看图列式,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反馈: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导入新课 师:一年级3班要布置教室,x老师买了10个五角星,班上的学生正准备剪下来去贴呢!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

习加减混合运算的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说出:还剩几个五角星? 2.解决问题 师: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你们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师:说的真好!那么怎样列算式呢? 师:能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说的真好!那么第二种算法怎样列式呢? 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师:有什么困难?不妨说出来。

师:看来需要改变运算顺序,你们想在“10-2+3”中添上什么符号? 可能有以下情况:在2+3的下面画线,画框,画圆,画括号等。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好!这么多的符号感觉有点太乱了,我们应该统一一下才好。所以数学家选定了“(  )”,这个符号叫“小括号”,它的作用就是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师;
现在我们尝试计算一下10-(2+3)好吗? 先算2+3=5,再算10-5=5。

3.比较归纳 师:现在,你能根据情境图说说10-2-3=5和10-(2+3)=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10-2-3=5,先算第一次剪掉后还剩几个,再算第二次剪掉后还剩几个;

10-(2+3)=5,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的个数。

师:真棒!那么在计算时,10-2-3=5和10-(2+3)=5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括号。

学生自由说一说: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分组交流。

学生:第一种算法:可以这样算,10-2-3=5。

学生:先算10-2=8,再算8-3=5。

学生:2+3=5,10-5=5。

学生困惑。

学生: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说。

让学生说一说获取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身体意识,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为后面的列式奠定基础。

让学生尝试,遇到困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与信心。

为了突破在算式中加入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这个难点,采取老师引导,小组合作以及全班汇报交流等方式,从而在相互促进和抽象概括之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算理与运算顺序的不同,从而让学生自主总结出运算顺序。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师:仔细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找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师:计算加减两步式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打靶。

3.找朋友。

4.解决问题。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根据算式自由说一说。

学生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连一连。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求解。

练习就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巩固,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检验学生学习新知的情况。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计算加减两步试题,要认真看清算式里有没有括号,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的就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小括号 10-2-3=5 10-(2+3)=5 从左到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七课时 《同数连加》教案 课题 同数连加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9.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口算。

4+2= 5+7= 3+5= 6+4= 12+6= 15+5= 13+7= 16+2= (2)
算一算,说一说 5+3-2= 6+2-7= 6-1+2= 师:能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吗? 反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2.导入新课 师:听说小朋友们猜谜语最棒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你们猜一猜好吗? 课件出示:一点一点亮晶晶, 越是黑来越是明, 手指把它数一数, 密密麻麻数不清。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天上的星星我们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去折星星是吗?(是)你看,佳佳他们已经开始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读?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思考,猜一猜:星星。

通过复习旧知,为后面所学的知识奠定基础。

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开课奠定了基础。

讲授新课 1.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知道了什么?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解决问题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说说你们的方法好吗?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说的真清楚,这个算式中有2个加号,是连续的加法的算式,我们数学中叫做连加。是把几部分合起来? 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抽生展示,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行表示人数,第二行表示星星的个数,当1个人时,折了6个;
2个人时,折了12个;
3个人时,折了18个。

展示:
师:这都是不错的方法,那么这四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师:其实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 师:现在能总结一下计算连加的计算方法吗? 总结连加的计算方法: 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②从左往右计算。

3.检验 师:经过小朋友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他们一共折了18个星星,那么这个计算结果对吗?检查一下解答过程? 师:今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计算完后我们都应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正确率。现在我们一起放声说出答案好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有3人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学生:可以用加法解答:6+6+6=18(个)。

学生:有2个加号,而且加数都是6。

学生:三部分。

学生:先算6+6=12,再算12+6=18。

学生:我用是的列表法。

学生:我用的是画箭头的方法。

学生:我用接着数的方法:6、12、18。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检查,然后汇报。

学生:他们一共折了18个小星星。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获取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审题意识。

利用观察算式的特点,揭示课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让学生比较,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懂得万变不离其中的道理。

利用检验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检查意识,引起学生的注意,检验也是解答问题不可缺少的一环。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

2.每个跷跷板坐2人,3个跷跷板可以坐多少人? 3.每个秋千上可以坐3人,3个秋千可以坐多少人? 4.这首五言律诗多少个字?(除题目外)
5.(1)用5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 ,那么拼3个这样的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2)明明拼成4个这样的 还多2根,你知道明明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独自了解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求解。

利用各种各样的习题作为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我们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解题法,可以列算式解答,也可以列表解答。要选择自己理解的,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连加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八课时 《连减》教案 课题 连减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0.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算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连减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重点 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数一数。

①五个五个地数,从10数到50。

②两个两个地数,从20数到30。

(3)
算一算,说一说 7+7+7= 9+9+9= 15-2-3= 17-3-6= 师:能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吗? 反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2.导入新课 师:超市刚购进一批橘子,这里的售货员们可忙了,他们拿出一些橘子,正准备装袋呢!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复习,为后面学习连加奠定基础,明确运算顺序。

讲授新课 1.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知道了什么? 师:问题是什么呢? 师:“装满”是什么意思? 2.解决问题 师: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想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师:说说你们的方法好吗? (1)我用的是画圈的方法,可以9个9个的圈一圈,所以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我用的是画箭头的方法;

(3)也可以用减法解答:28-9-9-9=1。

师:真聪明!这都是很不错的方法。你们能结合情境图,说说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你能仿照“连加”算式给这个算式起个名字吗?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师:说的真清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看“28-9-9-9=1”,算式里有三个减号,从总数里连续减去三个数。像这样的连续相减的减法算式就是“连减”。读的时候,也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每一部分,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好吗? 师:读的真好!请大家记住: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师:利用减法解决问题是简单、方便,但是一定要注意:减去几个9就表示可以装满几袋,等号后面的数表示还剩的数量。

3.检验 师:解答正确吗?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呢? 反馈:用加法检查一下,3袋可以装27个,加上剩下的1个,正好是28个。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我们一起说出答案好吗? 学生:有28个橘子,9个装一袋。

学生:可以装满几袋。

学生:就是一袋要装够9个,装不够9个就没有装满。

学生独自思考找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展示并汇报。

学生:28是橘子的总个数,三个9表示可以装满3袋,1是剩下的个数。

学生自由说一说:算式里有三个减号。

学生:连减。

学生:28-9=19,再算19-9=10,最后算10-9=1。

学生:28-9-9-9=1,读作:28减9减9,再减9等于1。

学生自由说一说。

同桌相互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信息与问题,培养学生审题的意识。

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利用观察算式的特点,揭示课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方法的优化是学习数学最要的思想,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解题的方法。

利用检验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检查意识,引起学生的注意,检验也是解答问题不可缺少的一环。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如果每5个印章换一个苹果,明明能换几个苹果? 3.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小组? 4.六月共有30天,含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独自了解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求解。

利用各种各样的习题作为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连减 28-9-9-9=1  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找规律(一)》教案 课题 找规律(一)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2.过程与方法:在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找规律,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请跟着老师的口令来做动作。

口令:拍拍手、跺跺脚、拍拍手。

师:接下来知道该干什么了? 师:猜的非常正确,你们是怎样猜出来的呀! 师:你说的真棒,像这样拍拍手、跺跺脚、拍拍手、跺跺脚的排列的就叫有规律地排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呢?先了解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学生跟着口令做动作。

学生:跺跺脚。

学生自由说一说:动作是重复的……。

通过利用游戏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讲授新课 1.获取信息 师:在过“六一”儿童节时,一年级几个班的学生在一起举行了一个非常热闹的联欢会,他们把教室打扮的可漂亮了,你们看!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发现这些物品在摆放上有什么特点吗? 师:观察的真仔细,原来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呀!它们都有着怎样的排列规律呢?首先跟老师一起去寻找小旗的排列规律好吗? 2.探究小旗的规律 师:有哪位小朋友发现小旗的排列规律了?说一说好吗? 师小结:原来小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的规律来排列的。现在,请用笔圈出彩旗重复的部分。

师:你们发现小旗是每排几面就出现重复的? 师:说的真不错,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两面看成一组,所有的这些彩旗都是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排列的呢? 师:如果再让我们在后面画一组,你能画出来吗? 2.探究小花、灯笼与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师:经过小朋友的细心观察,我们已经发现了小旗的排列规律,那么你能圈出图中其他物体的重复部分吗? 师:能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吗?并说说小花、灯笼与小朋友是几个为一组? 反馈:(1)小花是按红花、紫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列的,两个为一组;

(2)灯笼是按照红、蓝、蓝这样的顺序一直排列的,3个为一组;

(3)跳舞的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的规律站的,两人为一组。

师:小朋友说的真清楚,像图中的人和物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4.数形结合,认知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所学的数字中也有一些排列的规律,你们看。

课件出示图片。

师:能说说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是的,那么你能用数字表示出这个变化规律吗? 师:现在能说说鸡的排列规律吗?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1只母鸡后面跟着3只小鸡,用数字表示就是1、3重复出现。

师小结:在数学中,数字可以表示相对应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学生:小旗、灯笼、人和花朵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的。

学生独自找一找彩旗的排列规律,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圈一圈。

学生:每两面出现重复。

学生:可以。

学生独自画一画,然后展示交流。

学生独自圈一圈,然后展示交流,并说说各自的排列规律。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获取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审题意识。

利用观察算式的特点,揭示课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让学生比较,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懂得万变不离其中的道理。

利用检验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检查意识,引起学生的注意,检验也是解答问题不可缺少的一环。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86页“做一做”。

3.填一填。

(1)摆一摆,填一填。

(2)找规律,填一填。

4.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5.数学游戏。

6.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师: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这是有了规律,给人一种美、和谐的感觉。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呢?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一起看看吧。(出示一些有规律的图片)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然后展示交流。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根据排列规律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根据规律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做动作,猜规律。

学生自由说一说,如:教室课桌椅的摆放、地板、天花板、衣服、一年四季、每个星期等等。

利用各种各样的习题作为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找规律(1)
一组 重复 规律 图形 数字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 《找规律(二)》教案 课题 找规律(二)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2.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数列的排列规律。

难点 掌握图形、数列的排列规律,并能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找规律填空 2.导入新课 师:说的真好,这些规律都是一组图形或事物的重复出现。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规律,你们想知道吗?(想)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找规律。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确规律是一组一组的出现,为后面学习不是这种规律的内容做了一个衔接的作用。

讲授新课 1.探究依次增加相同数的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例题图 师: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有什么呢?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说? 师:观察的真仔细。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说的真好。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字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你们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也表示出来吗? 师;
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课件出示已有图形上的数字),观察一下数字的规律是什么呢? 师:接着该填什么数? 师:数字和图形表示的规律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现在我们继续来看看另外一组正方形的变化好吗? 2.探究依次减少相同数的规律 师:你们能找出这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吗? 师:这两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 师:是的,第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数。接下来,我们就来找找这两组数列的规律好吗? 课件出示数列。

师:有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反馈:第一组数列依次增加5,第二组数列每次减少2。

师:说的真清楚,那么你们能接着填下去吗? 师: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3.探究数组中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例题。

师:老师想出了一组规律,你们能发现吗?如果发现了请想想括号里面应该填什么数? 师:发现规律了吗? 师:真棒!那么这两个括号里分别填多少?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听清楚了)那么这道题的规律与前面的等差数列的规律还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不变;
而这一题是三个数之间有不变的和或差的关系。

学生独自摆一摆,并观察,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图形的个数每次增加3个。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尝试,然后集体交流:用数字表示正方形的个数。

学生:每次增加3。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学生观察后,回答:图形每次减少2个,数字每次减少3。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找一找,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独自填一填,然后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交流。

学生:90=50+40,70=30+40,60=20+40。

学生:因40+40=80,所以第一个括号填80;
因为50-40=10,所以第二个括号填10。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动手实践,感性的让学生明确图形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使感悟更加深刻。

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感受等差数列与上节课排列规律的不同,进而为解决这类问题总结方法做出准备。

及时比较规律,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归纳出等差数列的特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堂练习 1. 完成“做一做”。

2.找规律,在“?”处填上合适的数。

3.按规律,填一填。

4.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同时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每组图形、每个数或每组数都在变,我们就是先要找到不变的东西才能找到规律。

2.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找规律(三)》教案 课题 找规律(三)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3.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掌握珠子的排列规律,然后应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图形之间的排列规律,并推理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难点 能够观察到的规律,推理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规律,你发现了吗? 课件出示:有规律图案的衣服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 (2)猜猜☆后面藏着谁? 2.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真是火眼金睛呀!很快就找出了衣服上图案的排列规律。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复习,让学生说说排列的规律,为后面观察珠子的排列规律做准备。

讲授新课 1.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例题图 师: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 师: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么你知道了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从右边观察,得出: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穿起来的,但掉了2颗珠子。

师:为什么你们发现的规律不同呀?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师:观察的真仔细,看来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需要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能不能利用刚才我们找的规律,猜猜小红掉的是那两颗呢? 师:能完整的说出来吗?如她穿珠子的规律是……为一组重复排列,所以掉的珠子应该……。

引导学生得出:从左往右看,她穿珠子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所以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

师:这是我们从左边看发现的规律,那么你们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检验结果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那么请拿出你准备的学具摆一摆好吗? 反馈:通过摆一摆,我们发现掉的是1颗黄色的,1颗蓝色的是正确的。

学生:按规律。

学生: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穿起来的,但掉了2颗珠子。

学生第一种是从左往右观察的,第二种是从右往左观察的。

学生:问掉的是哪2颗。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反馈:掉的珠子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

学生尝试说一说。

学生:从右往左看,她穿珠子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

学生:摆出她穿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学生动手摆一摆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通过让学生说说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学生分析题意的条理性。

及时检验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同时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规律画出被遮挡的图形。

3.红红穿的手链还缺3颗珠子,他还需要两个什么颜色的珠子? 4.第7朵花是什么颜色? 5.小小设计师。

学生:从左边看,是按照两颗蓝珠子、两颗红珠子排列的;
从右边看,是按照一颗蓝珠子、两颗红珠子和一颗蓝珠子排列的。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答案,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展示。

利用各种各样的习题作为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做到:
①认真审题,发现规律;

②找准起点,圈出一组;

③按照规律,补上珠子;

④动手操作,检验解答。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通过自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