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测试题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测试题 1.2020 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之所以要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 ④文化遗产是--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对于我国的客家文化,黄遵宪的《己亥杂诗》以诗证史:“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这说明(

  )

 A.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重要途径之一

  B.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人口的不断迁移 C.只有大规模人口迁徙才能传播文化

  D.商业贸易能够带来文化的交流传播 3.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正成为世界共识,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 ①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④理解、包容和吸收所有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4.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19 年 12 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 5 月 21 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

 )

 ①体现出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 ②对振兴茶产业和弘扬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③表明举办文化节日活动是传播文化的手段 ④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多国家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甲骨文,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走过百余年,甲骨文及后世文字的价值正愈发受到珍视,值得更好传承发展,这是因为甲骨文(

 )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与《玛纳斯》《江格尔》并列为中国三大史诗的《格萨(斯)尔》是由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最有影响力的史诗作品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保护并传承好《格萨(斯)尔》(

 )

 ①有利于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

  ②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渐趋统一

 ③就是在保护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④需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故宫博物院与腾讯深入合作,通过“数字化+云化+AI 化”助力“数字故宫”建设。如今观众在家便可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数字故宫”让一批艺术瑰宝通过数字平台、手机 App 等途径走进心中,走向世界。“数字故宫”建设能够(

 )

 ①助力游客便捷地了解故宫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体验需求,体味中华优秀文化韵味 ③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完全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 ④提高故宫的游客承载能力,最大限度承袭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千年莫高,人类敦煌。以敦煌学为纽带,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美、英、澳等国的髙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学者也主动入职敦煌研究院,希望通过他们的语言、视角和文化背景来向全球传播“敦煌故事”。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力取决于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②文化交流有利于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9.一眼千年,莫高窟到底有多美。莫高窟石窟内彩塑、壁画富丽多彩,反映了 1000 多年间佛教文化、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具有重要史料和科学价值。这说明(

  )

 A.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B.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人们自觉接受熏陶的过程 C.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 D.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动力 10.2020 年疫情期间,张伯礼院士在无针对性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他推动中医药尽早参与病人救治,提出了中医药全方位参与新冠肺炎治疗的建议。他曾说,祖先留下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我们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传承精华,创新就是要把其他学科先进的技术方法吸引到中医中来,为中药服务,让古老的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优秀中医药文化做到守正创新需要(

 )

 ①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医药文化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难题 ②承认文化价值,推动优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推动其走向世界 ③坚持文化改造,要结合现代科技推动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创新

 ④加强文化学习,调动医务工作者学习和实践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在通过手机软件“妙趣剪纸”,用户可以在手机中随心所欲地做出各种效果的剪纸画。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跟着教程学剪纸,或将拍摄的图片做成剪纸效果,并在社交网络分享。这表明剪纸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 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超越时代的局限传播剪纸艺术 ②把握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在实践中创新 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④说明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从技术和形式上来说,网络直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直播+娱乐、直播+教育、直播+医疗、直播+电商等多种互联网模式,正改变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但直播平台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饱受诟病。下列关于网络直播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应该对网络直播规范引导,必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B.透过网络直播,可以看到中国网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C.自媒体时代,网络直播逐渐变为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D.多元化的网络直播内容,根源于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的认识 13.2019 年 7 月 6 日,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的形成和使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3300 年至公元前 2300 年之间,后因气候突变等原因而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作为一个复杂的史前文明,良渚文明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是:良渚先民后来去了哪里?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古城消失后,良渚文化的因子出现在了长江中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这说明了(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历史是由碎片化的偶然事件构成的 ③地理环境是导致文化消失的主导性因素 ④良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自 2008 年起开设中文课程,目前选修人数已拓展至11 个班。2019 年 3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该校学生,勉励他们为增进中美人民友谊作出贡献。此前,该校学生用中文写信给习近平,表示他们喜爱中国的语言文字、音乐和美食,希望有机会来中国参观访问。这说明 A.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中华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D.教育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5.2019 年 5 月 15 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带来的新理念、新主张,凝结出思想之花,为亚洲文明大花园增添了芬芳。下列能体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思想理念的是(

 )

 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②零和博弈,彰显个性 ③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④相互认同,彼此融合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这说明(

 )

 ①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黄河文化遗产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③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有利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④黄河文化遗产充分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中国人讲究常回家看看操劳一生的“空巢老人”。但是欧洲有一项报告结论:父母很享受子女离家后的独立生活,成年子女“回巢”对他们的退休生活是一种侵扰。这说明(

 )

  ①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②不同经济生活和文化背景对东、西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③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具有普遍性

 ④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态度各有特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 App 等途径走出敦煌,走向世界。“数字敦煌”能够(

 )

  ①助力游客了解敦煌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体验需求,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③利用现代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根本上变革游客的参观方式和内容

 ④提高莫高窟的游客承载能力,最大限度挖掘敦煌文化的经济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文化具有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共同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将一个群体紧密团结起来,超越血缘、种族、地域的差异而构成稳固的共同体。这启示我们,维护我国各民族大团结需要

 ①増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尊重各民族文化个性,维护文化多样性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④推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消除文化差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2020 年 3 月 26 日,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全球华人以庄严神圣之心、感恩追远之情,通过直播瞻仰黄帝故里,遥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说明 ①黄帝文化属于纯粹“自然”的东西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黄帝文化 ③拜祖大典是传承黄帝文化的重要活动

  ④网络直播是黄帝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打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汉字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有内涵相契合的“哲学”“形而上学”,有“中西合璧”的“感恩节”“父亲节”,有音韵相同的“吉普”“博客”,还有“另类”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这种现象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尊重和认同外来文化 C.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坚持多样化发展 22.“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首次实现了“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

 ①“学习强国”内容丰富,受众主动,是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媒介 ②“学习强国”利用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限制,便于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化零为整” ③党需要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重视传播手段的创新 ④国家能够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2020 年 1 月 21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致贺信祝贺 2020“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开展“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

 )

 ①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促进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③将会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表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已成为各国共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4.窦娥冤屈得以昭雪,赵氏孤儿最后为家族报仇雪恨,中国传统悲剧作品往往有一个相对圆满的收场,通过展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来褒奖善良、坚强等美德;而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在悲惨的境遇中走向毁灭,哈姆雷特最终被毒剑刺死,奥赛罗听信谗言害死无辜的妻子,因悔恨而自杀……悲壮的美让人心生怜悯和恐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艺术审美没有共同的评价标准 ②文化的多样性和认识差异是形成不同悲剧观的基础 ③不同的悲剧情节和冲突中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④中西方传统悲剧观的差异根源于社会历史环境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从“口与耳”“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技术的每一次迭代引发的传播革命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这是因为技术进步(

 )

 ①加快了现代大众传媒替换传统传媒的步伐②增强了传媒传递、沟通和共享文化的功能 ③根本上变革了文化资源的传播手段和方式④能保证社会发展方向,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6.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 1500 余年的历史,现存大小窟龛 254个,造像 59000 余尊。与我国诸多石窟相比,云冈石窟颇具西来样式,呈现“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之美”。第 8 窟鸠摩罗天,屋顶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而石柱上却布满了中亚卷草纹;中国的朱雀、白虎与波斯的金翅鸟和睦相处;而印度佛教艺术中的莲花在异国他乡也开放得更加娇娆……可以想见,当时的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云集着各种不同面孔与肤色,汇集着各种不同服饰与语言,来自波斯、粟特、西域诸国的胡人欢聚于此。

 2020 年 5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他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47 年来,各国政要 20 多次到访云冈石窟,让云冈石窟的国际知名度与日俱增。新时代,文化是开启“外交”之门的一把钥匙。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为纽带,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云冈石窟为什么能呈现“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之美”?并说明这给新时代中国“文化外交”怎样的启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答案 1.D ②③④:之所以要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②③④符合题意。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错误。

 2.A A:黄遵宪的《己亥杂诗》对于我国的客家文化的来源进行了考证,认为客家文化来自于中原地区,这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重要途径之一,A 符合题意。

 B:人口的不断迁移带来了文化的传播,B 错误。

 C: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传播文化还可以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传播,C 错误。

 D:黄遵宪的《己亥杂诗》强调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体现商业贸易带来文化的交流传播,D 与题意不符。

 3.A ①②: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②正确。

 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不能“趋同”,③错误。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精华,促进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不是吸收所有外来文化,④错误。

 4.A ①②: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①②正确。

 ③:举办文化节日活动不是传播文化的途径,而不是“手段”,③不选。

 ④:各国要认同本国文化,尊重其他国家文化,④不选。

 5.D ③④: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④符合题意。

 ①: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而不是甲骨文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①错误。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排除。

 6.D ①:《格萨(斯)尔》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①错误。

 ②:我们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渐趋统一”的观点错误,②排除。

 ③:《格萨(斯)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③正确。

 ④:保护并传承好《格萨(斯)尔》需要进行文化创新,让文化富有活力,④正确。

 7.A ①②:故宫博物院与腾讯深入合作,通过“数字化+云化+AI 化”助力“数字故宫”建设。

 “数字故宫”让一批艺术瑰宝通过数字平台、手机 App 等途径走进心中,走向世界。“数字故宫”建设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体验需求,助力游客便捷地了解故宫文化,体味中华优秀文化韵味,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①②符合题意。

 ③:完全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说法绝对,排除③。

 ④:“数字故宫”建设不是提高故宫的游客承载能力,要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承袭传统,④错误。

 8.D ②④:敦煌硏究院先后与日、美、英、澳等国的髙校、科硏机构、文化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学者也主动入职敦煌研究院,希望通过他们的语言、视角和文化背景来向全球传播“敦煌故事”。这表明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交流有利于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②④符合题意。

 ①: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会影响到文化的影响力,但不决定文化的影响力,①错误。

  ③:材料强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体现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③与题意不符。

  9.A A:莫高窟石窟内彩塑、壁画富丽多彩,具有重要史料和科学价值,这反映了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A 符合题意。

 B:材料没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B 与题意无关。

 C: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C 错误。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D 错误。

 10.C ②③:材料中强调守正就是传承精华,这表明承认文化价值,而强调创新就是要把其他学科先进的技术方法吸引到中医中来,为中药服务,让古老的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这表明要结合现代科技改造文化,推动优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推动其走向世界,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中医药文化是祖先留下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中医药文化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但中医药文化不能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难题,故①说法错误; ④:材料中强调的是怎样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故④与材料不符。

 11.D 此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

 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超越时代的局限”说法错误,故①错误;剪纸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把握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在实践中创新,故②符合题意;剪纸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强调形式的创新,并没有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故③不符合题意;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在通过手机软件“妙趣剪纸”,用户可以在手机中随心所欲地做出各种效果的剪纸画,说明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故④符合题意。故选 D。

 12.B A:依据题意,网络直播改变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但直播平台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对网络直播规范引导,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优秀和落后之分,故 A 排除。

 B:从材料中“直播+娱乐、直播+教育、直播+医疗、直播+电商等多种互联网模式,正改变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可知,透过网络,我们可以更容易了解中国网民的生活,B 符合题意。

 C:网络直播是文化传播与创新的手段,而非途径,C 错误。

 D:从材料可知,网络直播内容是多样化的,并非是多元化,并且直播内容的根源是社会生活实践。D 错误。

 13.B ①:良渚先民后来去了哪里?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古城消失后,良渚文化的因子出现在了长江中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这说明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①符合题意。

 ②: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趋势;历史偶然性是由历史主体对历史发展可能性的自主选择所引起的或然现象;历史正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演进的,②错误。

 ③:地理环境是导致文化消失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导性因素,③错误。

 ④:形成和使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良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符合题意。

 14.D 美国的高中开设中文课程,并且选修人数不断增多,体现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 A选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侧重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两者都体现文化交流,但在方向不同,排除;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侧重对本民族内部而言,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不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B 错误;材料强调汉语教育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没有体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C 与题意无关,排除;美国的高中开设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汉语并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写信互动,有利于增进美国青年人对中国的了解,为中美关系发展做出贡献,说明教育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D 符合题意。故选 D。

 15.B ①③: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有利于促进亚洲

 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能够体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思想理念,①③符合题意。

 ②:零和博弈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思想理念相背离,②说法错误。

 ④: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

 16.D 本题考查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自信。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错误。

 ②:黄河文化遗产能够体现、反映和传播中华文化,但不能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形式,②错误。

 ③④:黄河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有利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③④符合题意。

 17.C ①:材料强调的是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态度不同,而不是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①排除。

 ②: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态度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经济生活和文化背景对东、西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造成的,②观点符合题意。

 ③: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既具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但材料强调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态度各有特殊性,③排除。

 ④:中国人讲究常回家看看操劳一生的“空巢老人”。但是欧洲有一项报告结论:父母很享受子女离家后的独立生活,成年子女“回巢”对他们的退休生活是一种侵扰。这说明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态度各有特殊性,④观点符合题意。

 18.A ①②:“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 App 等途径走出敦煌,走向世界。“数字敦煌”能够助力游客更深入了解敦煌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体验需求,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①②符合题意。

 ③:“数字敦煌”并不能从根本上变革游客的参观方式和内容,③说法错误。

 ④:“数字敦煌”有利于提高莫高窟的游客承载能力,最大限度挖掘敦煌文化的文化历史价值而非经济价值,④说法错误。

 19.C ①③:材料强调了共同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对维护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从共同文化角度看,需要各民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角度看,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①③正确。

 ②:该选项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不符合题意,②排除。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消除文化差异”说法错误,排除④。

 20.C ②③:全球华人以庄严神圣之心、感恩追远之情,通过直播瞻仰黄帝故里,遥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黄帝文化,拜祖大典是传承黄帝文化的重要活动。②③符合题意。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①说法错误。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直播属于大众传媒是黄帝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重要途径,④说法错误。

 21.C C:中外文化的“交融”、“中西合璧”,这些体现了中华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C 符合题意。

 AD: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未体现中华文化是否坚持多样化发展,AD 不符合题意。

 B: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B 说法错误。

 22.B ①③:材料主要体现了党需要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重视传播手段的创新。而“学习强国”内容丰富,首次实现了“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①③符合题意。

 ②:“学习强国”利用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限制,便于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化整为零”而不是“化零为整”,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通过搭建“学习强国”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体现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④错误。

 23.B ①:开展“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不是手段,排除①。

 ②:旅游业是一种文化产业,开展“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既是文化的传播,也是服务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选②。

 ③:在意大利举办“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会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选③。

 ④:不同国家的政府有阶级性,其政策是国家利益的表现,不可能都认同各民族文化--律平等原则,排除④。

 24.D ①:艺术审美可以有共同的评价标准,“艺术审美没有共同的评价标准”说法明显错误,①排除。

 ②:文化的多样性和认识差异是不同悲剧观产生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基础,②说法错误。

 ③:“通过展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来褒奖善良、坚强等美德”、“悲壮的美让人心生怜悯和恐惧”,这说明不同的悲剧情节和冲突中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③正确。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中西方传统悲剧观的差异根源于社会历史环境不同,④正确。

 25.C ②③:本题强调技术进步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之所以技术进步能起到这种作用,是因为技术进步变革文化资源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能增强文化传媒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功能,②③符合题意。

 ①:现代科技、大众传媒的发展并不代表传统传媒被替换,①表述错误。

 ④:科学技术属于非意识形态类文化,不能保证社会发展方向,④表述错误。

 26.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融汇出具有多种文化特质的“胡风汉韵文化之美”。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胡风汉韵文化之美”。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提高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的态度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互相了解,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27.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

推荐访问:文化生活 多样性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