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思想政治(统编版)】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

 《思想政治必修 4 哲学与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12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爱因斯坦对光的本质认识”的故事分析,以及对《老子》等经典句子的分析,初步理解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把握对立统一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列举身边事物的矛盾,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含义;通过小游戏“猜猜看”理解矛盾特殊性及其三中情形,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为后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做好铺垫,也鼓励学生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学会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 2.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钟 导入 教师活动 1:提出课前思考问题——为什么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矛盾的观点,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与核心,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学生活动 1:带着问题听课。

 12分钟 环节一:初识矛盾 教师活动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阅读与思考 1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思考:

 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句话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一个事物内部总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而“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自然界喜欢矛盾”,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矛盾的同一性。

 学生活动 2: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

 教师活动 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阅读与思考 2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思考:

 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荣辱、强弱、祸福、治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如大小、高下、前后、生死等,揭示了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的道理。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之所以相互依存,就在于它们都以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善,无所谓恶,没有恶也无所谓善,假如没有与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治、勇、强中包含着乱、怯、弱的因

 素,福、荣中分别包含着祸、辱的因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亡地、死地本来都是不利条件,如果指挥得当反而可以取得胜利。因此,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而不会凭空出现。

 上述分析总结起来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两方面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 3:思考问题,完成任务单中“任务二”。

 教师活动 4: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那矛盾的另一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又该如何理解呢?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用不同的术语表达,如排斥、区别、差异、不同等都是对立,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

 相关链接: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阴电与阳电,化学运动中的分解与化合、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人民内部不同利益和意见的分歧,思想领域中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立,等等,都是矛盾斗争性的不同形式。

 学生活动 4:聆听、思考、总结。

 教师活动 5:提出问题——理解了矛盾的含义及两个基本属性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也就是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双方,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防止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活动 5:聆听与思考。

 教师活动 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阅读与思考 3 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同学们思考:

 这两句话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来分析史伯的观点,史伯认为:“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

 “同”是指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如不与另一事物相“和”,就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土加土,还是土,水加水,还是水,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土加水,则成泥,便可垒墙筑屋,再加火烧,则成各种陶器及砖瓦,便可方便生活、美化生活。

 史伯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 的概念。他认为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会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产生百物。相反,所有的东西都一致的话,以同裨同,事物就闭塞不通,无法发展。

 而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史伯和孔子的观点,都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接下来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才容易与我们具有产生矛盾关系的共同基础和条件,说明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事物,才能呈现出“排斥”或“斗争”的倾向。

 通过前面的分析,总结矛盾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任何矛盾双方,无论相互依存还是相互贯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而矛盾双方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矛盾论观点),所以说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或“斗争”的倾向,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说到: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可以说,正是因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生活动 6:聆听、思考,完成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3 分钟 环节二:探究矛教师活动 7: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阅读与思考 4 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

 工厂的生产和消费,也是一对矛盾。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只要工厂存在一天,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就不会停止。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盾问题的精髓之矛盾的普遍性 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

 身边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与纪律、自然界中的遗传与变异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比如足球比赛中,会一直存在攻与守的矛盾运动,学习过程中也会一直伴随着苦与乐、难与易等矛盾,由此可见,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就不能回避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任何时候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也就是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活动 7:思考问题,完成任务单中“任务四” 6 分钟 环节三:探究矛盾问题的精髓之矛盾的特殊性 教师活动 8:小游戏——猜猜看,分析游戏体现的哲学道理。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后人可以从各不相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自然环境,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诗句,猜猜它们分别描写的是哪里的自然风光? 没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对大草原蔚蓝天空,无边无际、牛羊散布等特有景物的描写一下子就突出了草原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江南的春天则是百花盛开,红艳至极,春江水绿,绿波粼粼。作者正是分别抓住了两地自然风光的显著特点,才能使我们很容易就猜出答案。猜完了自然风光,我们再试试能不能猜出人物。

 《水浒传》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们来看看这两段语言,分别描写的是哪个人物形象?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

 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同学们很容易就能猜出,一个是黑旋风李逵,一个是智多星吴用。

 施耐庵把一百零八将描写得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我们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很快就能把他们区别开来。

 从小游戏中我们发现,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从三种情况理解矛盾的特殊性。游戏中我们根据不同地域的风景描写,不同人物的形象概括,很快找到了答案,这反映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是矛盾特殊性的第一种情形。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到: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摘自《矛盾论》)

 由此来看,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归纳一下矛盾的特殊性的主要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一种情形涉及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展开分析。

 在学习完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和三种主要情形之后,同学们想一想:人们在生活中常说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等成语,都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些成语体现了我们想问题,做事情,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的不同办法和对策,在方法论上我们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如毛泽东所说:

 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学生活动 8:参与游戏,思考问题,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 分钟 环节四: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 9: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知道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研究了矛盾问题的精髓中的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我们会在下节课进行学习。

 回归本节课的课前思考:为什么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个地位是如何确定的呢?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根本内容其实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0分钟 课后学生课后完成。

 作业

推荐访问:唯物辩证法 课时 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