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条形统计图(二)▏沪教版(4)

学科:数学 课题:条形统计图(项目组数的确定)
教时: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一组数据多种分组的观察和比较,体会数据统计既要方便简洁又要反映数据特征的特点,同时要使统计数据不重复不遗漏,初步建立图像的美感。

2、能通过寻找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有大致范围的判断,并能根据数据分布情况进行项目分组的调整,初步建立数据的敏感。

3、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统计分组,初步感受项目组数确定的灵活性。

制定依据:
“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小学阶段的统计都以描述统计为主,每个年级都安排了“统计”教学的内容,包括一、二年级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纵向)的初步认识、三年级的条形统计图(横向)、四年级的折线统计图、五年级的统计特征量之一平均数。

由于分组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所以教材和配套练习中都安排了“数据的分组整理”,但是所有这些统计教学,都是在已经明确了项目组数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不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依据现实情境对数据进行分组,都没有涉及到“项目组数的确定”的教学。学生面对的是规定好的统计项目组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需要独立思考,而在生活实践中,当学生独立面对一组数据需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项目组数的合理确定。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按照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等进行分类统计,那么面对一组同质的数值型数据,又如何确定项目组数呢?是根据情境需要,统计目的,还是数据特征?很多学生可能就会束手无策,而这恰恰是统计的开端。基于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统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统计的一般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对于分类统计出一组数据的结果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为放大探索空间,增加学习挑战性,更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拟以确定统计的项目组数作为三年级统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设计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环节——调整中感悟组数确定的要求:当学生面对一组非数字型数据,思考如何确定统计组数,想象分组之后可能形成的统计图像,理解在确定统计组数时,既要考虑数据分布的状态又要考虑制图的简便,重点解决有序排列、分组均匀、不遗漏不重复这三个问题,形成对统计图像位置布局的基本判断,逐步建立统计图像的美感。第二环节——对比中体会组数确定的方法:当学生面对两组具有不同离散程度的数值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如何有序、均匀、不重复不遗漏地确定项目组数,感悟项目组数的确定与数据的范围有密切关系,体会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判断与选择,形成恰当的分组策略,逐渐养成分组之前先对数据分布特点进行解读的意识,逐步建立数据的敏感。第三环节——拓展中了解组数确定的灵活:引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统计分组,如水电费、校服征订单等,通过这些真实统计案例,去了解组数确定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考量,体会组数确定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看图说一说:
(1)每个直条分别代表什么项目组? (2)每个项目组的具体数据 读统计图,相互交流项目组和具体数据 复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简单认识 调整中感悟组数确定的要求 1.(出示出生月份记录)你能不能把记录表按照出生月份进行一下人数的分组整理呢?先思考一下打算怎么按月份分组,然后将项目分组记录在表1中。

2.交流:
第一层次:有序与无序 第二层次:反映数据特征与方便简洁 第三层次:均匀分组与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结:我们已经知道确定项目组数时分段的特点和基本方法,既要能够反映数据特征,又要方便简洁,这是一般的思考原则。但是生活中的数据往往更加复杂,需要我们在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调整,使项目组数更加合理。

明确学习主题,读懂记录表和统计表。

独立思考,初次尝试确定项目组数,并将项目分组填写在统计表中。

预设情况:
① 不清楚学习任务或急于计数 ② 无序分组 ③ 有序分组(12组、6组、4组、3组、2组)
④ 分组中有重复或遗漏现象 从学生生活产生确定项目组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资源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体会如何确定项目组数,经历形成合理项目组数的过程,感受到处理原始数据时要先进行整体观察。确定项目组数时,数据要不重复、不遗漏、分组均匀,确定的项目组数既要反映数据的分布特征,又要使统计图简单明了,形成初步统计图像美感。

对比中体会组数确定的方法 1.这是一年级和五年级某班各20位同学的跳绳个数,先整体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五年级同学跳绳个数的分布范围与一年级跳绳个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2. (出示一年级情况)请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跳绳个数情况进行分组,把分组想法填入表4中。

对比资源1(2组、4组、5组、10组)你觉得分成几组比较合适?为什么? 3.五年级同学跳绳个数又该如何分组呢?同样是跳绳个数,分组时会有什么变化?自己试一试,将分组想法填入表5中。

对比资源2(一年级4组、五年级8组)同样都是半分钟跳绳个数,为什么一年级的数据在分组时大家觉得5个一组合适,五年级的数据就觉得5个一组不合适了? 4.小结:为了兼顾数据特征与方便简洁,在确定项目组数时,还要考虑数据范围的问题。

解读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整体观察,思考两组数据分布范围的差异。

独立思考,尝试确定项目组数。

预设情况:
无从下手 出现遗漏或重复现象 有序分组(2组、4组、5组、10组)
从1开始分组 独立思考,尝试确定项目组数。

预设情况:
4组 8组 对比两次分组,讨论数据范围对于项目分组的影响。

通过尝试数值型数据的分组整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项目组中的数据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为了图像的美感,还要根据数据特征合理确定每组的个数。

通过比较两组不同范围数据在项目分组时的异同。提炼分组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数据的敏感。

拓展中了解组数确定的灵活 1.出示水电费单据,是几个月一组的?同样是家庭日常缴费,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分组呢? 2.出示校服单据,是怎么分组的?为什么有身高重复现象?最后一组150以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再以身高5厘米一组进行分组? 观察单据中的分组和金额等要素,尝试解读分组依据。

观察单据中的项目分组,尝试解读分组依据。

通过这些真实统计案例,去了解项目组数确定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考量,体会组数确定的灵活性。

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内容 了解作业内容 加深印象,提供拓展学习材料。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项目组数的确定)
整体观察 有序排列 找—最小 最大(共几个)
想—几个一组,分成几组 反映数据特征 制作方便简洁 1 ~ 12 (共12个)
2个月 3个月 一组 4个月 均匀分组 不重复不遗漏 21~ 40 (共20个)
密集 5个一组 每组个数少 21~ 100 (共80个)
分散 10个一组 每组个数多 20个 反思重建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