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故事征文

 家规故事征文三篇

 【篇一】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在小时候外公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外公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也是我最尊敬崇拜的长辈,小时候我总喜欢听外公讲那些英雄的故事,听他道那个年代的穷苦。当然,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并不能体会外公所说的贫苦,但是我看到的是他脸上满满的知足感,尽管如今生活富足,他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从小外公就教导我不可以霸占,不可以浪费,不可以挥霍。至今,我们家吃完饭的碗里都不会留下一粒米,因为外公让我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代代流传的名言警句一定是通过很多实例论证过的,是对生活最精辟的总结。我及我的下一代将会秉承外公的优良品质,一直发扬下去。

 外婆教会我——仁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我觉得用“仁”这个字来形容我的外婆是最合适不过的。从小到大,我们就没有见过外婆跟谁红过脸,外婆生了五个女儿,但对谁也不偏心,包容着每一个孩子。她幼年丧母,却从来不争不怨,与妯娌间也从未红过脸吵过嘴,兄弟姐妹间遇到事会在一起想办法,谁都争着出一份力。外婆没有文化,也不认得几个字,但这丝毫

 不影响她的人格魅力,包括邻里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来与外婆分忧解愁,有时家里会让外婆少操点心,毕竟上了年纪了,可是外婆总是乐此不疲地去为他人解决一些事情。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就像家境可以贫穷,但是你的家教一定是富有的,我的妈妈和阿姨们在外婆的影响下也格外与人为善,而她们又把这样的真善美传承给了我们。

 爸爸教会我——孝 “百善孝为先”,爸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可以说很古板,传统,朋友有时来我家,只要有爸爸在场,气氛一定十分僵硬。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硬汉,也有柔软的一面,他会默默做一些感动家人的事。奶奶身体不好,需要一直吃药,后期则一直卧床在家,都说久病无孝子,但我的爸爸只要没有特殊事情牵绊,基本每天都去看望奶奶,端茶烧饭复健谈心,做的比姑姑们认真仔细。如今奶奶走了,爸爸更是每个周末都要喊上我们一起去陪爷爷吃饭,给他解闷。当然,不止我的爸爸,还有妈妈对长辈也是很孝顺,所以,我也会潜移默化地跟着学到,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妈妈教会我——勤 一生之计在于勤。我的妈妈和大多的家庭妇女一样每天都在忙来忙去。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妈妈就像一个超级赛亚人,无所不能。上班,做饭,辅导我写作业,教我画画,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她就像万能助手,却从不抱怨。都

 说女人是水做的,可是我的妈妈就像钢筋混凝土,从没有见过她柔弱的样子,永远都有一股干劲满满的能量。也是她教会我今日事今日毕,是她教会我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是她教会我一切借口都是懒惰的源头……妈妈常说: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勤劳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勤劳的女人,培养了我优良的人格和品德,让我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家人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一个家庭的家风并不能用文字去定义它的正解,也不能任意评判它的对与错,它们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家人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标准,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篇二】

 《梁启超家书》如雷贯耳,在国学家教典范中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有着同样的地位。这三部家书贯穿了我国近代、当代和现代,体现了时代大家深沉的教育观。

 人是有惰性的,所以喜欢看一目了然的白话文。《梁启超家书》是文言的,从学生时代就拿起放下,拿起放下好多次,为语言所负累,一直没能读下去。

 有了孩子之后,看过很多国内外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的育儿类教科书,各说各的道,有些理念完全相悖。对于我这种想做个完美家长,给孩子完美家庭环境的我来说,是种痛

 苦。初为人母的我,根本无从辨别,于是无从选择,于是手足无措。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静下心来念一本文言书,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我跟自己说,念不下来,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后端坐课堂,用功学习?为人父母,必先表率。

 念着念着,理顺了,也沉浸进去了。发现家书篇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长,是啊,逐渐白话了,用词就多了。年纪大了,子女大了,要叮嘱的也就多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922 年前的家书,梁启超多采用“汝”“吾”“彼”“之”“耳”“矣”,句式多简洁,用词精炼,但在我念来却需要在脑中翻译一遍才能通顺。1922年,梁启超年届 50,感觉他年纪逐渐大了就甩开了包袱,态度更为豁达开朗,写的信让人感觉亲近自然。用词遣句开始白话,“我”字用得频繁起来。开始跟子女抱怨自己身体。甚至在给思顺的信中头一次出现“我的宝贝思顺”“我不是不想你,却是没有工夫想”,絮絮叨叨跟孩子记叙自己一周的行程安排,抱怨不休,像个老父亲。自此之后,“爱儿”“宝贝”“孩子们”,他称呼得乐此不疲。与其一本正经的历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很是呆萌。从收阅人的角度,我喜欢梁启超后期的家书风格,这在当时封建大家庭的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

 梁启超一共 9 个孩子,4 女 5 子。他付出极大心血精力教育,最终换来 9 个孩子统统有所成就的硕果。追其原因,可从他信中窥见一斑。

 学业上是良师益友:“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津村先生肯则诲汝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尝告彼‘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上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侍书本也。” 生活中既是严父又似慈母:“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 在人生道路上是灵魂引者:“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份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凡为社会任事之人必受风波,吾数十年日在风波中生活,此汝所见惯者,俗语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吾行吾素可尔。”“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 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来不耍家长作风。在跟思顺的一封信中提到关于思顺丈夫希哲要

 弃商从外交的事宜,原本思顺母亲不同意,梁启超也就没多提。直到女婿本人逐渐坚定方向,梁启超才在家书中表明自己的立场,充分表达了对自己配偶的尊重。放假了也要求子女去游学,家里几个子女留美、留加、留欧,为他们各自的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启超不强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去生活。哪怕在次女思庄的专业上,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出于对父亲意见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可是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讲得不好,思庄对生物学完全无法提起兴趣,苦恼的她向大哥思成叙说了此事。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在父亲的鼓励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纵观古今,此类作风家长能有几许?家教,从来不是指挥子女,只穿透于日常琐事间耳濡目染尔。家书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子女满满的爱和关怀,无需赘言。

 反省自身,跟梁启超此类大家是无法相提并论,学识上,思想上,修养上,对子女的教育上,皆是如此。现代人相比原来的书香世家少了许多沉静和内敛。孩子多的地方,到处都是家长的大呼小喝,“不要”“不可”“不行”“不能”此类语句不绝于耳。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反而更容易躁动和顽皮,于是恶性循环。

 有了小朋友之后,就会格外关注教育方面的事情,有时候也格外纠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让孩子自由发展,又怕他以后脱离社会规则;你让孩子从小遵守规则,又怕他失去天性。经常为了一件小事,惴惴不安,怕教育不得当,影响孩子发展。

 现在想想,梁启超 9 个孩子,还不都是一个母亲所生,个性、经历各异,但各个成才。在教育的具体的事情中,梁启超当然也说过不少错话,做过不少错事,下过不少错误决定,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父亲。

 胎教之所以重要,是宝宝在肚子里就开始能感知母体周边的环境。孩子领悟力是特别强的,他不会拘泥于某件事情,某句话,他感知的是爸爸妈妈带给他的整个世界。

 家里有只小狗,带出去遛狗的时候都牵着绳子。有些小孩子会很乖巧地问:“我能摸它吗?”“它多大啦?”“它叫什么名字啊?”这种小朋友的家长一般都是很温柔地在旁边陪伴,要么就提醒一下,不要弄疼狗狗,它生气了会咬的。有些小孩子却是上来就又打又踢,这种小朋友的家长大多是呵斥,一部分是呵斥小朋友不要去欺负狗狗,一部分是呵斥小朋友狗那么脏,不要靠近。

 有句特别俗的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才行啊。

 所谓家教,耳濡目染尔。

 【篇三】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和国风。自幼家风为实,而我心中所赋予的“实”字内涵,大抵有三层。第一层为朴实,第二层为务实,第三层则为富实。

 朴实即天性朴实,乃做人之根基。所谓善人者,人亦善之。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记得小时候不懂事,每次父亲回来想要抱我的时候,觉得他身上带着一股浓浓的鱼腥味,我总是不依地躲在母亲身后。“为什么别人家的父亲都是干干净净的,经常能陪在孩子身边,而我的父亲总是这么辛苦在出海?”父亲沉默一会,很认真地看着我说:“孩子,你现在还小,生活就是不容易的。如果我每天陪在你身边,家里的生活就不会好起来,衣服脏可以洗,但是我们不偷不抢,靠自己双手去挣钱,这才是最干净的!”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官。现在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更是时时刻刻把父亲的话记在了心中。检察院作为国家监督机关,坚持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始终是检察机关的核心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而我所理解的检察官的职责,不仅仅体现在公诉席和犯罪嫌疑人的斗智斗勇上,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教育感化他们,使他们心服口服,并最终认罪伏法,同时让他们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并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朴实善良,不忘初心,这对于每一个检察人而言,都应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并且鞭策我们一路前行。

 务实即作风务实,乃立业之基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印象中,母亲是一个受传统观念影响比较大的人,生活中很多都是事必躬亲,考虑周全,谨言慎行。她时常叮嘱我“三务必”,做人务必要守口如瓶,饭不能乱吃,话也不能乱讲;务必要严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务必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直到如今而立之年,依旧把我当成小孩子一样教育,每一次回家,母亲总要和我再“唠叨”一遍。这对我工作影响很大,无论是检察业务岗位还是行政岗位,都需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母亲的教诲督促我在工作中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比赛,牢牢把握“最多跑一次”服务理念,在辅助办案中,杜绝慢作为、懒作为、不作为现象;在与各司法单位对接中,努力优化作风,务实高效,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深了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使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只有严谨务实,积极进取,才能对得起我们身上的这一抹检察蓝。

 富实即精神富实,乃生命之厚积。亦舒曾经说过,“富足是一种心理状态,最富有的是满足的人,富有与金钱并无大

 的联系。”父母总说:“生活是平淡的,知足常乐,你要学会感恩,懂得分享,努力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进,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留有遗憾。” 质朴的言语却有深刻的人生意义,他们生活在**上,一辈子辛苦劳作,风里雨来,毫无怨言,却依旧能感受着田间农作的快乐,留恋着海边日落的黄昏,享受着恬淡闲适的生活。或许这种心境对每一个检察人都受益匪浅。一线检察干警的工作,忙碌而辛苦。司法改革后,尤其是那些入额检察官们,来回穿梭的身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却也能在工作之余享受人生家庭的温情,亦能驻足欣赏诗和远方,甚至独自品味内心的压力和寂寥,并将其转化成新的能量。优秀的老检察人,他们朴素的人生经历和不朽的检察业绩,印证了他们对物质和财富的理智**常,他们走过的道路和身后坚实的脚印,印证了他们对人民检察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平凡**淡孕育着伟大和不朽。年轻干警,砥砺前进,暮年回首,也希望这一生都是如此富实。

 好的家风,立品格,定性情,树志向,是我们行走在世间的底气所在。身为检察人,优秀家风家训应在传承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为锤,用只争朝夕精神,投身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推荐访问:家规 征文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