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是-----------”

 真理的客观性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唯心主义(如,实用主义)在真理观上,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 一元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和人们对其认识和掌握程度而言,真理又是绝对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 的辩证法。

  每一个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P63 倒2段

 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P63 倒1段

 2、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辨证统一。表现有二:

 首先,二者相互包含、渗透。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

 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注意: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和属性。

 

  任何一个真理,从一种意义上、从一个角度上看是绝对的;但从另一种意义上、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又是相对的。

 在认识中既没有纯粹的绝对真理,也没有纯粹的相对真理。

 2、在认识中,不是先有相对真理,后有绝对真理,而是二者辨证统一于具体的认识过程中。

 3、相对真理不是包含着错误的真理,它没有错误的成分。

 如:牛顿经典力学,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基本规律,在宏观低速运动范围内,它是真理;但在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牛顿力学则失去其效力,让位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没有推翻牛顿力学,只是推翻了认为牛顿力学适用于一切领域,一切范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其次,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一个承前启后的中转站。(驿站) 认识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转化”:认识的逐步深入。

 每一次“转化”,都克服了先前的一些片面性,局限性,不断接近事物完整、全面的本质特征。

 两种形而上学倾向:相对主义;绝对主义。

 P107 二者两极相通。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它既有绝对性(我们要坚持);又有相对性(我们要发展)。

 (三)、真理和谬误

 区别:二者的含义:

 “真理是-----”;“谬误是-----”。

 统一:表现:

 (一)、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二者相互依存)。

 王充:“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知。” 订:争论、交锋。

 真理是在各种观点激烈交锋中被发现、被揭示出来的。

 卢瑟福 9个学生和助手获诺贝尔奖。

 

 玻尔:“我不怕在青年人面前显示我的愚蠢。”

 海森堡:“科学产生于争论。” 邹承鲁

 前苏联 20世纪30年代 生物学上的争论

 米丘林学派(内因);摩尔根学派(外因)

  李森科 “御用科学家”

 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条件变化了;适用范围变化了,真理和谬误可相互转化。

 1、条件变化。

 (1)“下雨好不好?”

 (2)水在100度沸腾,是规律——以一个大气压为条件;气压变了,水的沸点也会变化。

 2、适用范围的变化。

 (1)、橘 淮北 淮南

 (2)、欧几里德几何,只有在零曲空间(平面)才适用;在负曲率空间(马鞍型)须让位于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在正曲率空间(球面),须让位于黎曼几何。

 “化学元素不能相互转化” 在化学领域不适用; 但在核物理学领域适用。

 牛顿物理学,适用于“经验世界”(低速、宏观领域);量子力学,适用于“高速微观领域”。

 意义:

 1、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即,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

  启示:

 A 一个人不能不犯错误,但要善于改正错误,不犯同样的错误。

 B 也允许别人犯错误,宽以待人。

 2、真理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在借鉴好的经验时,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66:“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A 真理的本性

 真理: 主观—————————客观

  符合

 (1)、判断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及符号的程度,只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解决不了。

 因为,从逻辑上讲,主观不能验证主观,自己不能验证自己,自己不能当自己的标准。

 (2)、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对象,是被动的,不具备把主观和客观加以对照的本领,无法判断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即:单凭主观或单凭客观都无法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唯心主义单从主观方面去寻找真理的标准;

 旧唯物主义单从客观方面去寻找真理的标准。都割裂了主客观的辨证关系。

 真理的本性要求:

 找到一种能把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沟通起来的桥梁、纽带,这就是实践。

 实践把主、客观联系起来,使主、客观相互印证,从而判断出主观是否符号客观及符合的程度。

 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 、实践的特点 :

 直接现实性。

 直接现实性是指,通过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主观变为客观。

 这样,使主、客观相互对照,从而判断出主观认识的正确性。

 逻辑证明:

 A、是实践检验的有效补充。

 而且,有的东西只能依靠逻辑证明。1+1=?

 B、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的含义。P67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统一的。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P68

 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和社会历史性决定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实践活动应遵循两种尺度: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如:学习医学理论和实践,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客观的知识和规律(----遵循真理尺度);另一方面,又能治病救人,服务社会;自己也能借此谋生。(体现了学习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尺度)

 价值的含义:P69“概括了-------

 价值是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属性肯定或否定的关系的范畴。

 价值关系,有两个方面组成:

  一是 主体(人)的需要

  二是 客体(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

 一方面,价值离不开人和人的需要。只有和人发生联系的事物,人们才能对其进行价值评价,这个事物才有价值。如果一个事物与某人没有发生联系,那么这个事物对这个人就没有价值。

 另一方面,价值离不开客体的属性。

  一个事物有价值,是因为它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这个事物能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如:医学有价值,因为它能保证人的身心健康。

  哲学有价值,它能向我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想: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哪个更重要?

  ---------(人的需要更重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价值的特性。( 四个)

 1、客观性。

 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P69

 2、主观性。

 因为,价值关系中,人的主观需要占主导地位。

  P69 举例(药物;健康;病人)

 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美的特性,因为,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3、社会历史性。

 ————由主体的需要决定的。课本举例。

 4、多维性。

 (前)一位水利学家和一位生物学家同游云南怒江。

 水利学家叹息说:这么多水白白流失了!可以发多少电啊!(经济价值)

 生物学家也叹息说:千万要保护好这自然的杰作,破坏了要遭惩罚的。(审美价值)

 课本:实现某种价值,放弃其它价值。

 对价值关系做全面考察。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价值评价的功能。

 ———对实践活动起激励、制约、导向作用。

 (1)、它是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

 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劳动、实践?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有价值。

 有的为了物质的满足:让家人过上好生活,为了孩子上学,等。

 有的为了精神的满足:玄藏法师历尽艰险去印度学习、交流,支撑他的是宗教信念,他觉得这样做值得。

 (2)、规范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目的。

 如,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的富裕。这是对改革的价值评价。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排除各种形式的干扰。

 (3)、引导着实践活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P71 课本举例。

 2、应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P72。

 赫拉克利特: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A 、 牧师:“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他的世界)肯定也是正确的。”

 C 、《三国演义》中英雄的结局。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礼君子,而不恤军人。”(《三国志》)

 “亮谴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三国志》)

 据说,一次,朱元璋在朱棣和朱允文的陪同下游御马苑。一阵风吹过,扬起马尾。朱元璋吟诗:

 “风吹马尾千条线。” 让儿、孙二人续诗。

 朱棣:“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允文:“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元璋听后默然:

 朱棣已露帝王之气;年轻的朱允文 ------衰气。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辨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依赖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

 即,成功的实践必然遵循了两种尺度:

 真理尺度;价值尺度。

 你们经过努力,考入了大学。一方面说明你们付出了,应了俗语: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另一方面,上大学也是你们的希望、要求。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

 即,一种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是因为:这一理论本身是正确的,是真理性认识。

 如: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取得成功,老百姓得到实惠,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是真理,符合中国的国情。

 某种医学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体现了其价值),是因为,这一医学理论是正确的,是真理性认识。

 3、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引导、促进。

 有各自的表现 P72~7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P73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略)

 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略)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A、客观世界。

  B、主观世界。

 自由与必然

 1、自由

  “自由是------

 (另:自由是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状态。)

 如:人们了解了“天花”的病因、病理,能有效控制天花的发病和流行,在“天花”面前,人们是自由的

 2、必然有两重含义:

  A 客观世界的规律;人本身的规律。

  B 人尚未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本身的规律,其行动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和束缚的状态,这时,客观规律作为一种异己力量统治和支配着人,人的行动没有自由。

  如;人们对爱滋病的病理还不完全清楚,对其无能为力。在爱滋病面前,人们处于一种必然状态。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自由不是漫无约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1)自由要受客观必然性的限制。

  客观必然性为人的自由确定了一个范围,只有在这一范围之内寻找,才能得到自由。

  如: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人的(100米)奔跑速度在9秒之外,在9秒之外这一范围内,人可以随意选择奔跑速度,这是人的自由;但没有在9秒之内选择的自由。

 (2)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必然性实现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是可以选择的。有了选择的余地,也就有了自由的空间。这是人的自由的客观根据。

  这里的选择不是任意选择,有两个尺度。

 一是内在尺度(“己”)

  指人的自觉程度——人对自己的能力、愿望、要求等自身情况的了解程度。

  如(个人的志愿):我要为人民服务;

  我要献身医学事业。

 二是外在尺度(“彼”)

  人们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程度,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对这两个尺度把握得越正确、完整、清楚、彻底,人们就会获得越多的自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自由是以不知为前提的。

  寓言故事:“ 祖孙抬驴”

  “ 祖孙去赶集。祖父骑驴,孙子徒步。人云:“不爱幼”。换之,人云:“不敬老”。均徒步,人笑痴。共骑之,人云:“何忍?”于是,祖孙抬驴。”

  不知己,不知彼,闹笑话。

 (3)真正的自由不是意志中的自由,而是实践中的自由。

  只有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把愿望变为现实,满足了自身的需要,才算获得真正的自由。

 (4)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的自由程度将不断提高。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是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

 “自由王国”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P78

 “必然王国”是共产主义之前的社会;

  “自由王国”是共产主义社会。

 为向“自由王国”迈进,一方面要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要改造主观世界。

 

 9

推荐访问: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真理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