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植技术 1亩平菇大棚1年的效益

  

 **香菇栽培管理技术

 编写:*** ***

 **满族自治县农村经济发展局 **满族自治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满族自治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编写负责人:

 主

  编:

 顾

  问:

 编写人员:

 修改校对:

 封面设计:

 前

 言 **满族自治县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香菇半熟料块式、床式、袋式栽培到粮菌间作、冷棚地栽、三柱联体到全熟料袋栽地摆、斜立式、三柱联体到小棚大袋层架栽培发展历史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有成功、丰产、丰收的喜悦和惨遭失败的沉痛教训。凝聚着抚顺市农科院和省食用菌专家们的心血和辛劳,更体现了**菇农意志坚定和专研实干的可贵精神,使以香菇为主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是一项“资源利用,药食兼用,短期高效,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利于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为此,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列为全县发展五大特色产业之一。 目前我们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高,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普通香菇价格很低,经济效益降低。如此严峻问题,如何使香菇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用同样的投入换来更高的产量和效益,这就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为此县主管部门农发局领导责成我负责编写此技术资料,以供大家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由于自己年龄大能力差,水平低,实践少,只能根据这些年来在实践中遇到和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在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市农科院各位专家和教授老师及各地同行老师帮助指导下,又查了许多全国各地的技术资料,结合我多年来县实际写出此简要技术资料,肯定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望各位老师,同行和菇农朋友提出批评指正。

  编者:***

  20**年8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香菇生产条件与生活习性 3 三、菌种与香菇品种选择 6 四、香菇栽培管理技术 7 五、花菇、优质菇培育主要技术 22 六、代料香菇的病虫害防治 27

 **香菇栽培管理技术 一、 概述 香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是我国久负盛名的珍贵食用菌。她的名称较多、有香蕈、香信,冬菇、厚菇、花菇等。其营养十分丰富,据分析,每100g干菇中,含蛋白质13g,脂肪1.8g,碳水化合物54g,粗纤维7.8g,灰分4.9g,钙124mg,磷415mg,铁25.3mg,维生素B10.07mg,维生素B21.13mg,尼克酸18.5mg。鲜菇中除含水分85%—90%外,固形物中含粗蛋白19.9%,粗脂肪4%。可溶性无氮物质67%,粗纤维7%,灰分3%。香菇中的氨基酸异常丰富。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香菇就有18种,其中8种属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价值相当于牛肉的4倍。此外,香菇中还含有香菇精、月桂醇、皂甘酸等芳香物质,使香菇具有浓郁特殊香味,以致深受人们的喜爱。香菇菌丝细胞液可作现代宇航食品。因此,国外把香菇誉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 香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是“益寿延年”的珍品,可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中认为香菇“性平、味甘、能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化痰理气 ,益味助食,理小便不禁等。我国民间常用香菇煮成汤汁,辅助治疗小儿天麻,麻疹及水肿、腹痛、头疼、牙床出血等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香菇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原,有利骨骼生长,可防止佝偻病和贫血症。香菇中所含腺嘌呤可降低胆固醇,能防止心血管和肝硬化。香菇中含有的双链核糖核酸,有抗病毒的作用,可预防流行性感冒,对慢性肝炎治愈率可达70%左右,更可贵的是香菇中还含有一种香菇多糖有抗癌作用,对肉瘤S-180抑制率达80.1%,并对白血症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此外,香菇中还含有30多种酶,可参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能防止人体因缺乏酸而引起的多种疾病。

 因此,香菇享有“菇中之王”;“菌中之秀”;“蘑菇皇后”;“保健食品”;“抗癌新星”等美称而驰名中外,是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我国是香菇栽培的发祥地。现在全国各地及世界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人工栽培香菇,相传是北宋时浙江省龙泉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的。我国目前香菇生产规模较大的地区为浙江的庆元,福建的古田,寿宁及河南的泌阳等地。目前辽宁的岫岩、宽甸、海城、新宾、**等地的香菇正逐步发展。我国香菇年产量约134万吨左右,占世界香菇总产量的77%-80%。据专家分析,香菇在亚洲的各主产国和地区由于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升,菇农年龄老化,种菇劳力不足加之国内需求量不断增加等原因,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因此,我国的香菇生产在国际香菇产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发展优质香菇,让我们的香菇在国际市场上更显辉煌。要为资源保护利用,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农民增收致富共同努力做出贡献。 二、香菇生产条件与生活习性 (1)营养 香菇属木腐菌。对营养的要求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也需要少量的无机盐、维生素等。碳水化合物主要有糖类。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及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含氮化合物主要有有机酸。如氨基酸、蛋白胨和尿素等,其次是氨态氮。如硫酸铵和酒石酸铵等。所需的这些营养物质,在许多木材和农作物秸秆中都具有。香菇的菌丝具有分解木质中各种有机物的酵素,能将木质素分解转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等,供菌丝体直接吸收和利用。因此,各种木材、锯末,农作物秸秆及米糠,麦麸等,都可作为栽培香菇的原料。 (2)温度 香菇属变温结实型菌类。菌丝在5℃—32℃都能生长发育,但以 22℃—28℃较适合,最适合温度为25℃左右。10℃以下和32℃以上,生长不良,32℃以上停止生长,38℃以上死亡。子实体分化发育的温度比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偏低,因品种不同,从原基形成至原基分化发育的各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有差异。一般来讲,香菇原基分化的温度范围在8℃-21℃,但以10℃—12℃原基分化较理想。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为5℃—25℃,适温为10℃—20℃。温度偏高,子实体发育快,但质地疏软,易开伞,肉薄质差。温度偏低时,子实体生长缓慢,但质地致密,不易开伞,菇柄短,色泽较深,菇肉肥厚,品质优良。当子实体发育至4-5分成熟时,如遇低温而又干燥的气候,加上人为管理,即可生长出最优品质的花菇。高温型品种,子实体原基分化的温度范围为15℃—25℃,子实体发育适温为20℃-25℃;中温型品种,原基分化的温度为15℃-20℃;低温型品种原基分化的温度为5℃—15℃,子实体发育适温为10℃—15℃。栽培时,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产设施情况,科学安排生产季节,以利获得优质高产。 (3)湿度(或水分) 香菇菌丝生长发育时期,空间环境相对湿度为60%—70%为宜,木屑培养基中的含水量为55%—58%为宜,脱袋转色期菌袋表面环境相对湿度80%—85%,出菇期环境相对湿度为85%左右,要视对香菇质量要求而定,栽培袋含水量为60%左右,含水量过低,培养基偏干,菌丝较难萌发,而且生长慢而无力,如含水量低于35%,就很难出菇,或出劣质菇,出菇期环境连续高温高湿极易发生病害,造成损失。

  (4)空气

  香菇属好气性真菌。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生长期间要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一定程度,缺少氧气会抑制菌丝和子实体生长。严重时会造成菌丝死亡大面积感染。因此在制作菌种和栽培整个过程中都要注意每个生产环节,保证通气给氧,菌丝和子实体获得充足的氧气,保证健壮生长。

 (5)光照 菌丝体生长前,中期不需光照,生殖生长(转色、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期一定要有适度的散射光。菌丝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对强光会产生特殊反映,如:菌丝体表会产生褐色被膜,过早形成原基。子实体对光照敏感,没有光照就不能形成子实体。光照太强,菌棒失水过多,子实体生长缓慢,菇盖表面易干裂萎缩,菇质差。光太弱,菌盖小,色浅,柄长,畸形菇多,菇味淡。50—100lx的光照下,生长的香菇子实体肉厚柄短,菌盖丰满,色素深而有光泽,能产生高产优质菇。因此,当菌丝成熟后,转色和出菇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过弱过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但生产优质菇需要光照要强一些。 (6)酸碱度(pH值)

 香菇喜偏酸性环境。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7之间,大于7菌丝会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最适pH值为4.7—5.0。由于菌丝生长的代谢过程会产生醋酸、草酸等抑制培养基酸度增高,因此在培养基灭菌后应该控制pH值在5.0—6.0为宜。 总之,在香菇生长的六大要素中,概括起来说:在营养条件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温度是先高后低,湿度是先干后湿,空气是先少后多,光照是先暗后亮,pH值是先高后低。只要注重抓好这六大要素,掌握其生长规律、因地域、因条件、因气候、因品种制宜,以不变应万变、创造有利于香菇生长的各个条件,就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效果。 三、菌种与香菇品种选择 香菇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栽培种(三级种)。由于菌种制作要求严格,需经省、市、县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生产,因此,菌种制作技术不再做叙述。 香菇品种选择,香菇品种类型较多,且各具特性。如果盲目引种就会导致栽培失败造成重大损失。在新品种引进时,一定要在当地先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经试验确认该品种在本地切实可行时,方可大面积推广。现对有关类型及各自特点分述如下,以供选择菌种做参考。 按香菇子实体发生季节和湿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高温型品种:春、夏、秋出菇。子实体分化发育温度范围为15℃—28℃,适宜温度为20—25℃。这类菌种在当地应用比较广泛。过去在当地应用的品种有937、1363、L26等;最近在我县抚顺市农科院研制辽宁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品种“辽抚4号”代号(0912)和“早丰8号”;“向阳2号”。 (2)中温型品种:春、秋出菇。子实体分化发育温度为8℃—22℃,适温为15—20℃。这类品种在全国使用较广泛。主要品种有:7402,CY-04,C22-7,香9,L03,L241和808等品种。 (3)低温型品种:冬季和早春出菇。子实体分化发育温度为5℃—7℃。适温为10—15℃。这类品种有7401,7403,101,7912,7920,908,L12等。 (4)培育花菇的菌种:花菇虽然没有稳定的遗传性,但某些菌株在同等条件下花菇发生率确实较高。根据福建实践,花菇发生率较高的菌株有135-1(出菇适温7℃—15℃),9015和939(出菇适温均为9℃—18℃)。这些菌株适于夏季平均温度不超过35℃的南方高寒地区和北方春季接种,菌袋越夏,秋冬春出花菇,我们地区可用808,早春8号,向阳2号和抚顺市农科院新研究的辽抚4号(代号0912)进行晚秋、早春或利用林下出厚菇和花菇试验,以提高经济效益。在菌种购买,贮藏,使用中要注意无混杂、无污染、无老化、 无脱水,选用纯正菌丝生长洁白健壮的菌种。 四、香菇栽培管理技术 香菇栽培有多种形式:由段木栽培逐步发展到代料栽培,代料栽培主要有:半熟料块式、床式、袋式和三柱联体,粮菌间作等栽培形式;全熟料袋式栽培有地摆、斜立式、三柱联体,小棚大袋层架立体出菇等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栽培模式。

  (一)栽培季节 香菇属低温菇类,菌丝生长温度在25℃左右,转色温度为18—22℃,子实体发生阶段要求15℃左右,而且要有较大的温差,它具有变温结实的特性。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15℃—18℃。根据香菇对温度的要求,要根据不同的栽培品种,当地气候情况,发菌棚温度条件,只要能确保香菇菌丝正常生长,菌丝转色与出菇阶段处在人为控制较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出菇,而且质量好,效益高,即可作为最佳栽培季节。 近30年来我县香菇出菇季节是在晚春、夏季和早秋,因此称之为:是全国香菇返季节出菇。要求在炎热的夏季和伏天也能出菇,因此选择品种,出菇棚的建设光照,通风,降温的设施和措施必须要严格适用。为此菌龄长,积温要求高,转色慢的品种如:向阳2号,早丰8号等应在11月末—12月中旬前进行栽培为佳,菌龄和积温要求稍短,转色较快的品种如抚顺市农科院最新研究成功的辽抚4号(0912)及937等品种可在12月下旬—2月上旬进行栽培,在栽培顺序上要先菌龄长,积温要求高,出菇晚的品种;后菌龄短,积温少,出菇早的品种。

  (二)场地与设施 香菇代料栽培要采取温室(暖棚)发菌与冷棚出菇的两区制栽培方法。场地和设施应与两区制栽培方式相适应。 1、备料与工作棚:要根据生产香菇菌袋多少确定备料场和工作棚的大与小,备料一定与工作棚紧密相连,以便流水作业。工作棚主要用途:配料、拌料、装制袋、蒸料灭菌。备料和工作棚一定要适当宽敞明亮,以利于机械作业,要十分注意建设坚固安全,严防倒塌和火灾问题发生。 2、发菌棚(室):供接种和发菌用的场地,要求干净、通风、光线暗、干燥,夏季凉爽,冬季保暖。以能调整温、光、气、湿为要点。同时要注意防倒棚,防失火,防杂菌污染。 3、出菇场地:要根据出菇时的气候环境和不同品种特性,菇的质量要求建造不同类型的出菇棚,以供发好菌的菌棒(又叫:菌筒,菌袋,人造菇木等)出菇。场地选择要远离污染源,远离河道,远离风口。交通运输方便,有干净水源,光照足,风力小,离发菌棚(室)较近的场地为好。注意五防:防倒棚、防火、防风刮、防洪水、防污染。 (1)地摆出菇冷棚制造:冷棚一般要求长50—60米,宽7—8米,中心柱高2.5米,边柱高1.8米,需用立柱,椽子,檩子,还需要塑料布,遮阴网草帘等棚用材料,有条件的最好用钢架结构,建造坚固耐用冷棚。建棚要根据土地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地势、地块棚可长,可短,可宽,可窄,达到牢固、不漏雨,通风良好,能遮阴调光即可。 (2)小菇棚建造:这是**县夏家堡镇金家窝棚村菇农刘兴斌于20**年新发明的优质出菇新模式,其特点是:一改小袋为大袋,营养料增加又保水利于出优质菇;二改大棚为小棚,棚宽3.3米,高2.8米,7层架,上盖黑白复合塑料膜,利于通风透光和调正温、光、气、湿,利于出优质菇,三改地摆为层架立体出菇,充分利用空间,可节省近4倍土地资源,为此,市、县和市农委,县农发局对此项出菇模式高度重视,同时受到广大菇农的欢迎和接受,发展优质高效香菇,这种栽培模式经过完善和提高,应是**县和抚顺地区主要发展途径和方向。

  4、应注意的问题:(1)防棚倒塌(2)防洪水灾害(3)防强风刮(4)出菇期切实做好温度差、干湿差、光照差管理,这是能否生产优质菇的关键(5)水利设施和微喷,注水设备齐全和水质好用水充足(6)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治,要防重于治,感染率力争控制在3%以内。

  (三)栽培工艺

  香菇代料栽培的工艺流程主要有以下几项:

 (1)原料准备:阔叶木屑,粗的比细的好,硬杂木比软杂木好,陈而不霉不朽比新的好;糠麸粗的比细的好,新鲜的比陈的好,麦麸比其它麸皮好,霉变的不能用,其它原料,消毒用品,塑料袋等都要质量好,生产前准备充足。同时要准备好高密度低压聚乙烯筒径扁宽15厘米-18厘米,厚0.05毫米,长55厘米菌袋和常用的酒精,甲醛,高锰酸钾,石灰,来苏儿,气雾消毒盒,50%含量多菌灵等消毒药品和常用的工具及机械和棚室等设备、设施。

  (2)营养料配制:阔叶木屑78%,麦麸20%或麦麸10%和糠10%,石膏1%,为防止杂菌感染,晚期接种温度高也可加50%可湿性多菌灵0.1%。配料含水量55%-60%,木屑块大料干的要提前预湿,防止外湿里干,含水量不足会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料的配比要严格,拌料要均匀,含水量不得过少或过大。从拌料到装袋速度要快,不可放的时间过长,以免料发生酸变。

  不论使用木屑还是其它代用料,都应注意料要干净,无霉变,无杂质,木屑块不宜过大,否则易由于灭菌不彻底而发生污染。

  使用木屑时,要注意不能混有松柏,杉和黄柏树木屑,否则,会影响菌丝的正常发育。木屑的种类又以壳斗料和桦木料(柞、桦木)树种为最好,木屑粗细要适度,过粗时,菌块中菌丝连接松散,不利于子实体形成,过细时则通透性差,也影响菌丝的生长。另外,使用时要过筛,以免杂物扎破塑料袋而造成污染。

  (3)装袋:配制好的培养料,让其吸足水分后,就应立即装袋,装袋的方法是:细木屑要轻压,粗木屑应重压,用力均匀,使料袋壁光滑而无空隙,装满袋后将袋口培养料清理净后,人工用棉纱线紧贴料面扎紧扎严。为保证装袋质量,提高工效,最好用装袋机装料,用扎口机扎袋口。

 装袋时,一要快装,从拌料到装袋结束,力争在半天内完成,尤其在热天,要防止料发酵;二是料袋的松紧合适,勿过松过紧,过松,菌棒难成型,且气生菌丝旺盛,菌膜厚,影响产量;过紧,易缺氧,发菌慢,菌丝长势弱,且灭菌时料袋易膨胀破裂。装袋的松紧度,以单手握拿起料袋,袋表面有轻微凹陷的指印为宜,过紧容易出现微孔造成感染;三是轻拿轻放,不拖不磨,避免人为弄破袋壁造成感染。

 (4)灭菌:装完袋后要立即进锅灭菌。灭菌有高压蒸气灭菌和常压蒸气两种。一般多用常压灭菌灶蒸料灭菌,料袋进入蒸锅(灶)后,要立即用旺火猛攻,使之在3-5个小时内温度迅速上升到100℃,保持锅内水沸腾,使温度一直维持100℃,持续10-24小时(因袋料大小、装袋多少,装锅松紧,通透性等不一样,因此蒸料袋时间不相同)才能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灭菌装锅灶时,料袋要排放整齐,每蒸屉放3-4层,袋内留有一定空隙,与锅灶壁四周留足10厘米空隙。以利蒸气流通和冷凝水回流到锅中。有条件的最好用周转筐装袋,把周转筐直接摆放在蒸锅(灶)内,这样空隙均匀无死留,易灭菌,同时进出袋方便,菌袋搬动次数少,可减少破损和微孔,缩短进出袋时间,工效高。 (5)接种:灭菌后的料袋要及时搬进经过消毒的冷却室(棚),摆“井”字形4袋交叉堆叠,让料袋迅速冷却。待袋内温度下降到25℃以下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将料袋,接种用具(包括衣服、鞋)等放入接种室(箱)内,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二者混合熏蒸30分钟,或用气雾消毒盒等效果好新型消毒杀菌剂进行消毒杀菌;菌种瓶(袋)接种前应严格检查,看菌种是否对路,看菌种是否健壮,看菌种有无变化脱水萎缩和杂菌,选优质菌种。菌龄应掌握在长满瓶袋(营养袋)后20天内,表面无褐色菌膜,不吐黄水为好,其活力强、萌发快、可提高成品率。                

  然后,菌种袋和操作人员的手用75%酒精擦拭消毒。接种时必须要严格无菌操作,在接种前要使每个生产者都必须了解和严格按操作规程去操作,可降低感染量,提高成品率。 接种方法:用直径1.5~2厘米的实心木制(或铁制)锥头型(消毒后),采用料袋边消毒(酒精加多菌灵擦拭菌袋表面)边打孔,一面等距打孔4个,边孔要尽量靠近两头。接种时菌种要填满,按紧,按实菌种穴口密封不留空隙。

  (6)发菌培养:接种后将菌袋搬入消完毒的发菌棚(室)。发菌棚(室)使用前经消毒药水喷雾或熏蒸消毒。并在地上或培养架上撒石灰粉,菌袋排放地上,接“井”字形叠高8-10层,排列时堆垛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以利通风发菌,便于管理。   发菌期间要认真做好温度、湿度、通风、光照调节,定期翻堆,防止杂菌污染和高温伤热,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菌丝萌发,快定植、健壮生长。在发菌期间要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管理工作:

  1、温度:发菌室的温度以18℃—22℃,堆温22℃—24℃为好。温度高于26℃,应通风降温,万不可温度高伤热。要特别注意料袋堆内及料袋中的温度。如在**℃—18℃的温度培养,菌丝生长虽然慢些,发菌期稍延长,但菌丝生长健壮,不影响产量。

  2、湿度:发菌期间宁干勿湿,空气相对湿度以45%—65%左右为宜,湿度高容易滋生杂菌。

  3、通风:通风结合调温进行,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料温高时要多通风。要始终保持发菌棚(室)空气清新,绝不能缺氧。

  4、光照:发菌期间要暗光培养,防止菌丝形成菌膜。发菌棚室要有透光的地方应采取遮光措施,脱袋前10天,适当增加散射光照,光线刺激有利于脱袋后转色。

  5、翻堆:一般于接种后10—15天左右,开始第一次翻堆,当菌丝圈直径达3—5cm时,要及时进行倒垛,接三袋井字形式排列整齐,每两排间留30cm的通风道。以后每隔10天左右结合扎眼、通氧翻一次堆,并检查菌丝生长情况,排出杂菌感染菌袋单独管理,翻堆时要做到上、中、下、里、外、南、北均匀对换,以利于调整温、光、气、湿,使菌袋发菌条件均匀、发菌整齐。翻堆时要轻拿轻放,防止袋壁破损。

  6、防止杂菌污染:翻堆时认真检查有无杂菌污染,一旦发现要及时进行处理,杂菌直径在5厘米以内的,可以注射95%酒精或20%的甲醛溶液于污染处,可用手指轻轻按摩其表面,使药液渗入,然后用胶布贴封注射口,污染严重已产生杂菌孢子的菌袋,使用湿报纸包好,控制孢子飞散,然后移出发菌棚(室)深埋。

  7、菌袋缺氧:菌种定植成活后菌丝生长越来越快,料温会越来越高,料袋里的需氧量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进行人工补氧,方法是:在菌丝生长线里1-2厘米处,用细钉扎刺孔1圈。第一次在接种穴菌丝向四周扩散蔓延5厘米后;第二次在发菌中期,促菌丝加快生长蔓延;第三次在菌长满袋时,可减少瘤状突起发生引起的营养消耗,有利于早出菇、可防止畸形菇的发生。

  刺孔补气要本着:先细后粗、先浅后深、先少后多的原则。要因地、因棚、因气候制宜去操作。但要十分注意不能在没长满菌丝或无菌丝的地方扎眼,以免造成人为杂菌污染的损失。在扎眼通氧的同时要进行倒垛,上下左右都要倒均匀,调整温、光、气、湿还要进行适当散堆,即把原来4个菌袋井字形,改为3袋或2袋,料堆也应适当降低,以利于通风散热,要特别注意扎眼后,料袋内发热很快散发,袋内和棚内温度会很快升高,此时要特别注意通风降温,严防缺氧伤热,造成严重损失。 (7)脱袋与转色管理:脱袋与转色是香菇袋料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要选择好脱袋最佳期,以便脱袋后菌袋更好的转色。脱袋过早,即菌丝未达到生殖生长阶段,不但难转色,即使转色,其菌膜薄,菌棒水分散失快,造成脱水不出菇,且袋内的香菇菌丝刚长好,未达到生理成熟就脱袋,也容易污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应尽快脱袋。脱袋过晚,袋内形成的菇蕾因缺氧闷死而烂掉或出畸形菇,延误了出菇最佳期,影响产量。 脱袋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掌握脱袋最佳时间:脱袋最佳期为菌丝长满袋后10-15天。在正常发菌条件下,一般从接种日期起,早熟品种60-65天,中晚熟品种75-90天。这时,菌丝由白色转为淡黄色,接种穴或袋壁局部出现红色或褐色斑点,表面菌丝起蕾发泡,瘤状突出明显,见光后菌袋内呈现原基,手抓菌袋有松软弹性感。

  2、脱袋注意事项:(1)下雨天,刮风天不脱袋,因菌丝突然受不良条件刺激后,会影响正常转色与出菇。(2)气温高于25℃或低于12℃不脱袋。(3)受杂菌污染部分保留薄膜不脱,以控制其蔓延。(4)做到边脱袋、边摆放、边覆盖薄膜。避免菌棒干燥和不良环境影响。 3、脱袋与转色方法:脱袋前,先将菌袋搬至出菇棚内“炼袋”2-3天,让菌袋适应菇棚小气候。然后用消毒刀后沿菌袋纵向刺破袋壁,剥去薄膜脱袋。如遇天气不适宜,可先割开袋,隔1-2天自行脱袋。脱袋的菌棒立式倾斜80度,排于畦床的排棒架上,宽1.4米的畦床,排放8-9棒,间距3-4厘米。菌棒排放后立即覆盖薄膜,只要温度不超过25℃,不揭膜通风,创造高温环境,以利菌丝生长。3-4天后,菌棒表面布满绒毛白色菌丝。于第五天开始适量通风,每天上下午,揭膜通风30分钟,加大菌棒表面干湿差,使菌丝与空气,光线接触,迫使绒毛菌丝逐渐倒伏,分泌色素,呈现黄水,此时延长通风时间,连续喷水2天,每天1-2次,冲去粘在菌棒上的黄水,喷水后晾干菌棒表面,以手摸不粘时再覆盖薄膜。经10-15天左右转色管理,菌棒表面由白色转为粉红色,逐渐变为茶褐色,最后在菌棒外面形成薄树皮样的红棕色或深褐色菌膜,转色结束,转色的温度以18℃-22℃为好,最高不超过25℃,最低不低于15℃,昼夜温差不宜过大,空气相对温度85%-90%,菇棚内保持空气新鲜,有散射光。

  袋栽香菇脱袋转色管理程序 天数 菌棒外观 操作要点 菇棚环境条件 注意事项 温度℃ 湿度% 光照 通风 1-4 白色绒毛状菌丝继续生长 脱袋菌棒摆放于菇床或畦面罩紧薄膜 23-25 85 散射光 25℃以下不揭膜通风 气温超过25℃时,揭膜通风20-30分钟。 5-6 菌丝逐渐倒伏分泌色素 掀动薄膜,增加菇床内的空气流通量 20-22 80-85 散射光 每天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 防止菇棚内湿度过大,菌丝不倒伏。 7-8 菌棒表面吐出黄色水珠 每天喷水1-2次,冲洗黄水 20 85 散射光 喷水时随即通风。 第一天轻喷水,冲洗黄水,第二天重喷冲洗黄水,待菌棒晾至不粘手时盖膜。 9-12 由粉红色逐渐变为红棕色 观察温湿度变化和转色进程 18-20 83-87 散射光 每天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 温度不低于12℃或不超过22℃。 13-15 外表形成棕褐色人造树皮 温差刺激干湿交替,光照刺激,促发菇蕾 15-18昼夜大于10℃温差。 85 散射光 白天罩膜,晚上通风一小时,昼夜温差10℃以上。 防杂菌污染

  转色的好与差与香菇菌棒出菇早与晚,产量的高与低,质量的好与差有着密切的关系。转色的褐色分泌物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成分,它附着在菌棒上,一是对菌棒起保护作用,二是具有催蕾促菇作用。菌棒转色有4种颜色,即:深褐色、红棕色、黄褐色和灰白色。以红棕色最理想,深褐色和黄褐色其次,灰白色最差。一般说,菌膜深褐的出菇迟、出菇稀,菇体大,质量好,产量高,菌膜黄褐色的出菇稍早,菇较密,菇体小,质量一般,产量高;菌膜灰白色的,出菇早而密菇体小,质量差,产量低,有的迟迟不爱出菇。

  4、转色异常的防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转色太深:转色太深影响出菇,而且菌棒易被杂菌侵染。转色太深的原因是:菌袋刺孔通气太多,导致料内蒸发失水;菇棚保湿差,畦床太干;脱袋后没有及时覆盖薄膜或者覆盖的薄膜已经破损,无法保湿。上述种种原因,使菌棒表面失水变干,致使转色太深。发现这种现象后,可向菌棒喷水补湿,增加菇棚湿度,适当控制通风,诱发气生菌丝,转入正常转色管理。

  ②菌丝徒长不倒伏:若脱袋后5-6天绒毛状菌丝仍不倒伏,要在午后掀起薄膜3-4个小时,让菌丝接触更多的光线和干燥空气,或用2%的石灰水喷洒菌棒,迫使绒毛状菌丝倒伏。

  ③菌棒表面局部脱落:脱袋3-5天,菌棒表面瘤状菌丝膨胀、起泡、局部脱落,影响正常转色。原因是:脱袋太早,菌丝体未达到生理成熟,脱袋后遇到恶劣的条件,使表面菌丝紧缩脱落。挽救办法是: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保持每天通风2次,经过一周的管理,让菌棒表面重新长出新的菌丝,再转入正常转色管理。

  5、影响转色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

  ①菌丝体生长情况:菌丝生长洁白、健壮的转色快。

  ②菌龄:适宜的菌丝体转色正常,色泽鲜明。

  ③空气:成熟菌丝体必须接触新鲜空气才能转色。

  ④水分:要做到干湿交替。

  ⑤温度:以25℃转色快,15℃以下转色慢。 ⑥光线:光线充足转色快、颜色深;光线暗、转色慢、色泽浅。 带袋转色的香菇菌棒可参照上述管理方法进行,但要注意通风,给氧,万不可伤热缺氧,料袋内积水应及时排除,防治造成污染等问题发生。

 (8)出菇管理

  ①催蕾:香菇是变温结实型真菌,只有通过“变温”的刺激,才能进行生殖生长。冷、暖,干,湿 ,亮,暗以及畦床薄膜盖 掀,是促成子实体形成的主要手段。

  催蕾管理要点是:1、昼夜温差在10℃以上,连续3-4天; 2、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变温同时进行干湿刺激;3、给以散射光的刺激;4、增加通风量。

  具体做法是:菇床白天盖紧薄膜,温度保持在20℃以上,有一定的光照,夜间揭膜通风,菇床温度、湿度急速下降,日夜温差在10℃以上,连续3-4天,菌丝就会互相交织成盘状组织,随着周围菌丝不断地输送水分和养分,盘状组织逐渐膨大,菌棒表层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菇蕾就会从裂纹中长出。

  ②保蕾成菇管理:菇蕾出现后,应及时采取保蕾成菇措施,防止菇蕾枯萎死亡。管理上应调节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4个因素。一是温度:以增减遮盖物和调节通风温度,使温度保持在15℃-25℃;二是湿度:早、晚喷水,菇小少喷,菇大多喷,保持空气湿度80%-90%(优质菇要尽量控制水分和湿度),菇体成熟时停止喷水;三是通风:早、午、晚各通风一次,保持菇床空气流通、防止畸形菇;四是光照:要根据商品菇对菇色的不同要求,调整菇棚遮盖物的厚度,保持“三分阳、七分阴”或“四分阳、六分阴”的较强散射光。当菇蕾出现如需培养优质菇应适当疏蕾,除劣留优,适当增加通风和光照。降低湿度,当子实体长大后应根据市场质量价格要求及时采收,一般以没开膜和大卷边时采摘为宜,此时香菇质量好,产量不减,并能抢时间提前输入下潮菇,采时应采大留小,不留残根,以防感染。

  ③补水促菇管理:头潮菇采收后,继续利用温差和干湿差两个刺激,进行补水促菇管理。方法是:菇棚停止喷水,掀膜通风,使菌棒表面晾干,7-10天后(要视棚和天气情况而定,防止菌棒过干造成菌丝死亡)。给菌棒注水或浸水,使菌棒含水量接近或略少于原含量为准。经过一干一湿后,菌棒覆盖薄膜保温保湿,促使菌丝恢复生长,3-5天后开始温差刺激,昼夜保持10℃以上温差刺激,迫使菌丝体分化菇蕾,形成新的菇潮。第二潮菇采收后,按上述方法管理,但注意依次相应减少注浸水量。

 五、花菇、优质菇培育主要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劳动力和原燃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普通香菇价格基本没有变化,如何用同样的原料和生产成本获取更好的效益。唯一途径就是培育生产出优质香菇,可获取同样投入而换回更高的经济效益。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以菊花型的白色花纹菇为最优,其肉质肥厚致密、质地细嫩、风味浓郁、味道鲜美,口感好为国际市场畅销的商品。栽培花菇与普通香菇的比较,在同样条件下,花菇与普通香菇的投入成本相差无几,但产值和效益增加1-2倍以上。

  (一)花菇形成的机理与条件 花菇是香菇的一种特殊变态,在香菇生长阶段,当遇到日温高夜温低,空气日干夜湿的特定气候条件时,香菇菌盖表皮细胞分裂变慢,而菌肉细胞分裂加快,使表皮细胞与菌肉细胞的分裂生长处于十分不协调和不同步的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皮包不住肉”,菌盖表皮细胞不得不开裂而裸露出肉质部分,菌盖表面出现龟裂,形成菊花状或鱼鳞状或伞骨状等多种形态的裂纹,这种特殊形态的香菇叫花菇。要培育花菇必须要调控好内外因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 1、内部因素的调控 菇蕾的成熟度是影响花菇形成的重要内部因素。菇蕾整体小,抗衡恶劣环境的能力弱。这类菇蕾由于贮备的养分少,最后只能形成花菇了。菇蕾也不是越大就越好,3—5cm以上的菇蕾,只能形成“伞花菇”。只有菇蕾长到2—3.5cm大小,自身贮备了充足营养,才能在逆境下获得生存,并发育成为花菇。因此,在培育花菇时,首先要培育健壮菇蕾,然后在生长适当的时候,人为的给以恶劣环境条件(温差、干燥、强光照等)使内外细胞生长失去平衡,而形成菌盖有花盖有花纹的花菇。 2、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花菇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湿度、温度、光照和风速等,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是空气温度、低温及温差等有利于花菇的形成。但主要是影响子实体菌肉的厚薄,对菌盖产生花纹没有直接作用。湿度则很关键,湿度包括培养基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两个方面,培养料含水量在65%左右,空气湿度50%—60%,使其“内湿外干”,才能正常形成花菇。因此,在培养花菇的过程中,如培养料干燥含水量低,就要采取浸水或注水的办法进行补水;并加大通风量和适当的强光照,加速菌盖表皮干燥,致使开裂形成花菇。我县春秋昼夜温差大,利用冷棚或林下适宜花菇或厚菇的最佳季节。夏家堡镇金家窝棚村菇农刘兴斌20**进行“小棚大袋层架立体”培育优质菇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花菇形成需要下列特定的生态环境。

  1、低温低湿:要求长花菇的最佳温度为8℃—12℃,菇棚温度6℃—16℃为宜,空间湿度。空气干燥,环境干燥,地面蒸发量低,空气相对湿度在65%左右为宜。

  2、低温与温差大:有利于加速菌盖开裂和加深裂纹。

  3、强光刺激:可以加速菌盖表面水分蒸发,促进菌盖开裂。

  4、大通风:有一定的风速,可加速菌盖表皮干燥的开裂。

  5、海拔高的山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利于花菇的形成。 (二) 花菇培育主要技术

  培育花菇除出菇棚建造不一样外,备料,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等工序与普通香菇栽培基本相似,但有其不同的技术要求。

  1、品种选择 选择菇蕾发生量少,菇蕾抗逆性强,耐干旱,花纹形成快,朵型而圆整,菌肉肥厚,菌柄短粗的中低温型或低温型,菌龄较长的939、241-4和135品种。如果夏秋和春季都能出优质菇秋季出花菇可试种早丰8号、808、向阳2号和抚顺农科院新研制的“辽抚4号”(0912)品种,采用不同的栽培形式和管理方法,然后选用主栽品种。

  2、菌袋培养

  (1)培养料配制:所用木屑要选用硬质树种,皮层较多、以柞木为好、木屑要粗细搭配,粒粗(直径2-3毫米)占5%左右,因木屑粒较粗,要求前一天晚上先用水把木屑预湿,使木质软化,含水量均匀,不易刺破菌袋,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左右,不要过湿或过少料,袋粗一些,保证有充足营养和水分;内含保水膜,以利保湿,否则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2)菌袋转色管理:培育花菇,管理上菌袋不脱去薄膜,以便创造一个内湿外干的特殊环境。目前我县菇农刘兴斌生产的内套保水膜,外套袋的方法也很好。由于不脱袋和内有保水膜,菌袋转色只在接种穴附近和培养料之间有空隙外及形成瘤状突起部位,而袋壁与菌丝紧贴的地方不转色。所以花菇菌袋完成转色不像普通香菇脱膜菌袋那样色泽均匀一致,而是成为灰褐相间的花色菌膜。转色过程中往往分泌酱色黄水,应及早排除,如酱色黄水滞留,容易感染杂菌发生酸败,使菌袋腐烂。

  (3)出菇管理

  ①菇棚场地选定:菇棚必须综合考虑设置方向,朝向,日照,排水和通风。以阳光充足,土质干燥,接近水源的地方,尤以山地为好,菇棚应是东西宽、南北窄,畦床以南北走向为好,以利南北方向通风。菇棚遮阴要稀疏,日照调解为“七阳三阴”或“八阳二阴”。以增强光照,加强蒸腾作用,使菇体表面水分蒸发干燥。菇棚四周围栏,东西向稠密一些,南北向稀疏一些,以人站在棚外能较清楚地看到棚内为宜,以利通风。

  ②排场上架:菌袋经过4-6个月的培养,表面只有棕褐色菌膜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即可转入花菇培育管理,选择晴天早晨或傍晚把菌袋搬进出菇棚,畦床应铺塑料薄膜,防止地面水分蒸发,保持菇棚干燥,然后以转色好与差分别进行摆放和上架。

  ③温差催蕾:菇棚内加大温差刺激,白天用薄膜覆盖保温增温,使菇棚内温度保持20-22℃,夜间掀膜通风降温,使昼夜温差达10℃以上,连续4-5天的温差刺激,菌丝扭结形成原基,现出菇蕾。

  ④开穴露蕾:培育花菇,为创造一个袋内湿袋外干的条件,采用菌袋不脱袋栽培方法,形成的菇蕾包在袋内,这样可保护小菇蕾正常生长发育。当菇蕾长到1-1.5厘米时,应及时在菇蕾边沿割开袋膜,让菇蕾伸出袋外继续生长。因此,在整个长菇时间,每天或每隔一天对全部菌袋检查一遍,不然会闷坏菇蕾。开穴露菇的方法是:用利刃沿着菇蕾外圈割开2/3或者3/4的割口,能让菇蕾从割口中伸出为宜,割袋开穴时应小心切勿刺到幼蕾。开穴应选择晴天进行,开穴时间应适宜,如过早开穴,菇蕾小,自身积累营养不足,根基浅,难以抵抗外界干燥环境,易发生枯萎或菌盖过早开裂,只能形成劣质花菇;如太迟开穴,菇蕾过大,会受到袋膜压迫,影响菇蕾正常发育,容易形成畸形菇。菇蕾发生后还应进行选优去劣,选留长势粗壮周整,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菇蕾,每袋保留6-8个为宜。其余的用手在袋外捏除,以免损耗养分和水分,使保留的菇蕾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形成大型的优质花菇。

  ⑤控制温湿度:培育花菇需要较低的温度,以控制菇体缓慢生长,使菌肉加厚而坚实。长花菇的最佳温度为8℃-12℃,菇棚温度以6℃-16℃为宜,当菌盖长到2-3厘米时,表面颜色变深,生长发育良好时,即可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加大菇棚通风量,促进空气对流,最好有微风吹拂菌盖表面,进行干燥刺激。当空气相对湿度在65%左右维持1-2天以上时,同时给以较强的直射光刺激,幼蕾表皮开始出现微小裂纹,形成纹理,继续维持3-5天菌盖裂纹增多加深,纹理变白,花菇即可形成。我县在自然条件下应充分利用低温,干旱秋春季节的晴朗天气,进行仿野生天然花菇或厚菇批量生产,这是我县一大优势。

  ⑥菌袋补水与养菌复壮:花菇采收完一潮菇后,菌袋要“休息养菌”恢复生机活力,为下一批花菇生长发育积累充足的养分。出二、三潮菇后,菌袋内部水分已消耗很多,需要人工补水,补水应在菌袋“休息养菌”后8-10天进行。补水以采取向菌袋中注水为好,以利保持菌袋内湿,外干的环境。注水量,一般以补足量至原菌袋重量2/3为宜,注水的水温最好低于菌袋温度10℃,注水后的温差刺激有利于菇蕾整齐生长。 六、代料香菇主要病虫害防治 (1)常见的杂菌类

 ①绿霉:又叫绿色木霉。常见寄生于香菇菌丝体,与香菇争夺养分,影响香菇菌丝生长。防治方法:可用70%的酒精注入菌袋受害处,以防蔓延;脱袋后的菌袋感染,可在患外及四周涂抹3%—5%的石灰水;严重时将菌袋拿出深埋。 ②链孢霉:又称红色面包霉。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生。主要危害菌丝体。防治方法,可用石灰粉盖住霉菌处,并用浸过0.1%高锰酸钾水的湿纱巾盖在石灰粉上。因此,菌孢子极易飞扬,所以忌用喷雾。发病严重的菌袋,用湿纱布包住应拿外边深埋,以防传抪为害。 ③青霉:常发生在香菇培养基上,破坏香菇菌丝生长和影响子实体形成。防治方法,可加强通风,降低温度,减少发生。局部发生时,可用5%—10%的生石灰冲洗。 ④黄霉:常发生在菌丝生长的阶段的培养基上或破袋的菌袋表面。感染黄菌后,香菇菌丝很快萎缩,并发出一股刺鼻臭气,致使香菇菌丝死亡。防治方法,应停止喷水,加强通风,喷洒1:500倍的托布津或含量50%多菌灵药液。 (2)常见虫害及防治 ①螨类:俗称菌虱,主要有粉螨和蒲螨两种,粉螨体积较大、白色、数量多时呈粉状;蒲螨体积小,肉眼看不见,多在培养料上集聚成团,呈咖啡色。这类螨虫多潜藏于接种口内、蚕食幼小菌丝,致使菌丝不萌发或萎缩死亡。菌袋感染后,可用5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杀。 ②线虫:是一种无色的小蠕形动物,在菇房发生很快。可用5%称福尔马林喷杀。 ③鱼儿虫:形似小鱼,颜色像小虾。潜入菇柄蛀食为害,防治方法,可用鱼藤精粉0.5kg加中性肥皂0.25kg泡清水100kg喷杀。 香菇的病虫害防治,主要应注意“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不失时机抓好每个生产环节,切实抓好消毒、灭菌,调整“温、光、气、湿”,严防高温伤热,通风不良,水大,缺氧,污染问题发生。要因品种,因气候,因条件制宜,以不变来保证香菇六个生活条件为不变,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目的。

 

推荐访问:食用菌 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