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分享

  经验分享

 回顾自己从事教学已有十年多了,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数学教学,不敢说自己有教学上的经验,但可以说有一些感受。下面我简单地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深入细致的备好课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编写教材的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过程,体现数学本身丰满的内涵,体现它的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

 要实现这些,就需要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地解读,将那些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和思想方法发掘出来。首先,要清楚我们所面对的每册教材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单元内容编排,每单元的教学侧重点、难点,每单元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地位。然后,要清楚每部分知识,每个例题的编写意图。只有清楚知道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才有可能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我们有一位好帮手: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大到每册,小到每个例题、每个习题都编写意图、和相对应的教学建议,可以说它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可以没有教案,但是不能没有教学参考书。

 对教材有了把握还不够,还需要备教法,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我平时上课时按照“学探练展”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安排:每节课的引学部分大约用多长时间,引探部分大约用多长时间,练习部分大约用多长时间,拓展部分大约用多长时间。

 “三二式”教案的使用,为我们节省了许多备课时间,减轻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劳动量。但是它只是一种模式,不会适合所有课堂,只能作为上课的重要参考。我们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借鉴选取优的、适合自己的部分,修改对自己实际课堂而言不合适的,补充一些实用的习题。总之,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制作或使用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教具。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化解难点,那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会让我们的课堂轻松而有成效。

 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所在的青台中心校在课堂教学上把“学探练展”教学模式细化为“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拓展提高——课堂总结,师生共画知识树”这几个环节:(1)出示自学提示或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学时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在知识的关键处,或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的地方设计几个问题,将几个问题按难易程度或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排列,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同时逐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可以说自学提示即是学习提纲,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2)以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解决自学提示中的问题。这一环节时间要恰当,时间短,流于形式,探究不能深入不能解决问题;时间长,课堂松散,完不成教学任务且不说,学生过兴致点,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当然这中间老师同样是闲不住,需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是否···),如果给予适时的点拨,效果会更好。(3)当堂练习,巩固新知识。找能反映问题的中等生或后进生板演,找出他们知识的困惑点、错误处及时梳理、纠正。(4)上完一节课,要有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在教学中注意落实这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课堂上需要我们注意的还有许多:

 1、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如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六年级了,他很想买一台电脑。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他先来到“聪聪”电脑城,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刚刚在店里转了转,有些心动了。不过他想比较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明明”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这下,刚刚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刚刚听了感到很纳闷,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都瞪着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2、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我们班共有48人,期中考试时80分以上的27人,60分以上的41人,请你算一算这次期中考试我们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各是多少?这一道题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到了他们十分关注的成绩计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你了解的信息编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学会了求成活率、出油率、岀粉率等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

 3、运用直观教具

 目前,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六年级学生是大孩子了,很多长得比老师高大,思想也比较成熟,但是即便这样,很多时候在教学中我们还是不得不借助直观教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一课时,练习题中出现这样一题:已知圆柱侧面积40平方厘米,直径10厘米,求圆柱体积。同学们忙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先求底面周长3.14×10=31.4(厘米),再求40÷31.4≈1.27,想计算出高,可又除不尽,接着还要算底面积3.14×﹙10÷2﹚2=78.5﹙平方厘米﹚,最后用底面积×高=圆柱积。看着他们忙乎的样子,我对他们说:“拿出你们的圆柱学具摆一摆,很快就能口算出得数。学生很惊讶,于是又忙开了。在我的指导下,把已平均分成16等分的圆柱教具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转化后的长方体。

 把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朝下放,现在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这个长方体的高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所以圆柱体积=圆柱侧面积一半×圆柱半径。即(40÷2)×(10÷2)=100(立方厘米)。本来计算挺复杂的一题,经过大家这样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便迎刃而解了。

 “直观教具”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限乐趣。

 4、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是新理念教育课堂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起先,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有序有质的说好,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一个更不动脑筋贪玩的好机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种情况,给了我一段时间的打击,让我快对学生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学校领导一再强调“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这一教学理念,要求严格控制教师讲的时间。没办法,要封住自己的嘴,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教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挑战课前的准备工作。于是我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争取让每个教学环节能吸引住学生。

 渐渐地,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力量。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整整一个单元,我不再给他们讲课,而是把每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给学生,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每组的组长负责确保本组成员尽可能好地掌握知识点,再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交流。班内交流的小组代表由最初的小组推荐到后来老师随意点名。同学们的荣誉感很强,生怕自己的小组落后,很投入,也很积极。优秀的学生怕落后的学生掌握不好,充分利用小组内交流的时间给他们讲解,而落后的学生也害怕自己拉后腿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不仅学生的知识掌握了,成绩太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加强了。

 三、应用题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薄弱地方。总有学生反映,应用题是他们最害怕、最头痛的题型。首先,我让学生从心里克服应用题不可战胜的心理。告诉他们,应用题只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买东西,付多少钱,找多少钱就是对知识的应用,根据每个同学的成绩计算平均分也是对知识的应用等等。然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题教学。

 1、教会学生读题。

 学会地读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很多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并不是知识欠缺多少,而是不会读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学生解决不了的题,当我们给他们再读一读,或者只把某些语句强调一下,他们就会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在读题上还有欠缺,他们做题前进行的不是读题,而是“读字”。因为他们读的不是题目的意思,是诸多堆积在一块的字。

 因此,在教学中要教学生根据解题目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说到线段图我发现有学生能把题做出来却画不出线段图,更不提有困难的题了。画不来就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题的意思,说问题、条件,说哪句话与哪句话有联系,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什么。讲例题时说,练习时说,遇到难题更要求说。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真正地读题。

 2、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习惯 。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

 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3000册为总量,题②中3000册是部分量,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3、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法,即通常我们采用的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有一些经典数学题就应用这种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有一次在德国访问,一位有名的德国数学家在电车上给他出了一道题:“甲、乙两人相向而行,距离为50km.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时走2km,甲带一只狗,狗每小时跑5km,狗跑得比人快,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后又往甲方向走,碰到甲后又往乙方向走,这样继续下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如果我们想求出狗每次走的距离,就把问题复杂化了,因为甲乙两人的位置时时在变化,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在逐渐缩小,很难求出结果。我们只需从问题出发,因为狗一直在走,要求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只需知道狗的速度和走的时间就可以了。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4、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或列方程。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进行对比教学。

 ①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②果园里有梨树24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③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④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⑤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

 ⑥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

 两个量相比较,以后面的量为标准量,前面的量为比较量,即与哪个相比哪个量为标准量(也就是通常说的单位“1”)。标准量的一般特征为:分率前面“的”字之前的量为标准量,“比……多或少几分之几”中“比”字之后的量为标准量。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比较量占标准量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标准量求比较量,后者是已知比较量求标准量。题①、③、⑤都是苹果树与梨树相比较,梨树的棵数为标准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比较数,梨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②、④、⑥都是梨树与苹果树相比较,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量,梨树的棵树为比较量,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量,梨树的棵数为比较量,苹果树的棵数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或设标准量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5、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为了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一些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

 (1)、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

 (2)、把一种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指定题目类型编题,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应让学生结合实际,编写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事。

 四、精心布置作业,认真及时批改作业。

 作业的布置尽量做到少而精,题量不能过大,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同时要注意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有老师认为工作量那么大,哪有时间做这么细的工作。其实这项工作占用不了多长时间,只需大面积布置作业以后,对于后进生可以酌情减少一些题目,再安排一到两道选做题给优秀生。选做题有时还会起到激励作用。

 作业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直接体现,对于学生的上交作业、学习与实践我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对于某些共性错误在班里集体评讲,而一些个性问题尽量一对一辅导,争取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明白错误的原因,以便及时弥补不足,纠正错误。

 我坚持做到及时批改,及时评讲,未批改不评讲,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自从任教数学学科以来,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把今天的工作留到明天。学生当天的作业,我要求他们当天完成,并经我批改后订正好才算过关。因为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不把今天所学知识弄清,将会给他明天的学习形成障碍。

 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我也严格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心眼多!偷懒的本领也是多种多样。六年级开学的新鲜劲一过,有些学生的作业就不正经完成了,尤其是家庭作业。他们当晚不做,等到第二天早上早早到校,抄别人的充数。看到他们的答案对错一模一样时,我火冒三丈。教训了几次后,后果并不理想。为了杜绝抄作业的事,我想了不少办法,开始是自己提早到校监督,但大人的时间是无法与孩子相比的。后来就找几个数学成绩好,责任心强的同学值日。轮到谁值日就早早到校,站到教室门口一个一个地收作业,不交不进。有了这些强制手段,抄作业的现象得到遏制。作业抄不成了,可交上来的错题连篇:有懒惰贪玩不愿在做作业上动脑花费时间的、有课堂没听懂不会做乱写答案充数的。对于前一种情况的学生,我让他们重做。对于后一种情况,我在班里开展“你问我答”,“每日一问”活动。在每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给学生提问,会的同学帮忙解答。课下同学们可以直接问同学,问老师,还可以写纸条给老师。我找适当的时间给他们解决。一周一总结,评出“勤学好问”和“解答博士”。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抄作业和乱写答案的现象不见了。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辅导

 在班级开展学生间、小组间的互帮互助活动,让一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一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形成一帮一的对子,每位优等生确保自己拉手的伙伴掌握基础知识。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对后进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每年班里都会有学生成绩极差,由于长时间落后,他们自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老师也极为淡漠。然而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希望老师注意的。于是我便从这一点入手,平时故意又显得很随意地让他们替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我收发作业、负责教室卫生等。使他感到老师心里有他,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找机会和他们聊天,在轻松的气氛当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萌发兴趣、树立信心。这其中很多学生后来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非常努力。(例如)在他们取得一定的进步后,我及时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更加调动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增强信心。这几年我教的学生中都有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他们由三四十分考到七八十、八十多分,看着他们激动的样子,我也非常高兴。

 六、做好复习。

 首先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复习计划。复习前教师需要将所教过的知识做整理,系统归类,纵横沟通,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同时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做一个切实的估计,最好进行一次书面摸底(复盖面较全,突出重点而又有不同层次。),将结果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这样确定了复习内容,明确了目的要求,再考虑合适的方式方法,从而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计划订好之后,尽量向学生宣布计划。这样做可以起到进行复习动员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样复习内容和进程,让他们心中有数,积极地与教师配合,使复习发挥最好的效果。

  2、在复习过程的各项活动中,要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尤其是几何知识部分更需如此。比如在复习平面图形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计算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容易忘记除以2,提醒过后仍有学生忘记。通过分析,我猜想是他们对公式理解不透。于是我让他们亲自动手用纸片操作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明白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虽然这些知识是他们学习过的,但是时间一长被淡忘了,有了亲自动手的经历,学生更加清楚为什么公式中有 “÷2”。计算时,就不会忘了。

 对于要计量单位要强化学生所建立的空间观念。我们复习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各有多大

 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占多大的空间

 3、不重复旧课,不平均使用力量,注意突出基础知识,突出知识的重点和学生的弱点。

 如复习分数乘除法这一单元,基础内容是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重点是: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点在应用题上贯穿全单元,分数除法也是由乘法导出的。当然还可以教给学生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要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从审题到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归纳出它们解题的特点。②在计算中“分数×分数”的法则是重点,要使学生说清楚计算时为什么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分数除法为什么要乘以除数的倒数?这些都应复习。

  4、按单元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由单项到综合,由基本到变式、较复杂的,层次不一的练习题,让学生边复习边练习。每次练习之后,教师都要认真整理,分析卷面情况,找出普遍性或有较多人次的错题,统计出错误情况,成绩好的,有进步的,不及格的,问题大的各是哪些人,然后进行有实效地讲评。讲评课上,热情表扬好的有进步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错题要引导学生分析订正。个别太差的当面指导。当全班同学的错题都分别改过之后还不算完,要紧的是过几天,再仿照错误量大的题目出几道练习题叫学生“复练”,如果成绩还不好,还要重点讲解。这样才能使一次练习,起到补缺和提高的效果。

  5、复习中注意因材施教。复习中对那些学习优秀、富有精力的学生,为他们准备一些深度、广度大的题目练习,或给他们任务搜集某些资料,分类编成题目;或叫他们当小先生,辅导个别较差的某个同学。

 对个别突出差的学生,需要经常诚恳地做思想工作,热情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树立“能学习好”的信心。并且耐心地进行具体辅导,尽力使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6、复习阶段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可增加过重的负担,尽量使学生感到有收获、有乐趣,不是枯躁乏味。

 另外通过复习阶段的解题和作业,继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作练习时,严格要求自己,诚实,不弄虚作假的好品德,和认真检查、书写整洁的好习惯。这主要靠:讲清道理,严格要求,,以表扬为主,认真地加以培养。

 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1、认真读题。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做题习惯。最基本的要让学生读题不添字,不漏字。比如“除”和“除以”在题目中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只要有这类题目,总会有学生出错。看清题目要求,做到不抄错数,不漏题。在计算的过程中,抄错数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按要求做题的题目,如果有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的题,也总有学生做一半忘一半。

 鼓励学生克服以上种种毛病,每次考试的每份试卷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2、答案规范。

 答案规范是指答案准确、简洁、全面。要做到答案规范,就必须审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作答。小学生,即使高年级学生在做题时会出现种种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有:题目要求用简便算法的,没有运用;解方程时,不写解,等号不能上下对齐,未知数的值后面带单位;作图时,不用文具,不用铅笔,画对称轴或作高时不用虚线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以身作则,规范要求。

 3、解题后的检查反思

 要求学生解题后进行检验。不仅检查计算是否有误,还要检查思路是否正确。一旦发现做错了题,自觉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防止再错。

 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最先想到的方法,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方法,因此,解题正确后反思一下有无其它解法, 题目条件与问题的匹配关系有多种,就会有多种的解法。这样可使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当然,小学生一般不会自觉进行反思,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引导。

 ?这几年,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做题习惯,数学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总的说来,自己懂得数学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太少,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是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型的认识,不到之处请在座的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推荐访问:小学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教学经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