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流派历史观

 文化诗学流派的历史观

 摘要:文化诗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批评的文学批评流派,力图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学。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诗学流派两位大师史蒂芬·格林布莱特和迈克尔·福柯对于历史的态度;同时,文化诗学是对新批评的反拨,本文也探讨了文化诗学与新批评的不同。论文关键词:文化诗学,流派,历史观 文化诗学又称为新历史主义,它产生于新批评之后。文化诗学批评家主要研究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文化诗学不同于新批评。新批评把文学看做完全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文化诗学主张文学与当时的宗教,政治等是相互作用的,从而抹掉了文学和历史之间的界限。格林布莱特认为,文本在很多方面反映当时的历史,历史对于文本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历史帮助构造文本,文本是对历史的反映,因此要学习文本,首先要学习当时的历史文化。其次,历史和文本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同等重要。历史不仅仅是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文本中可以找到历史。例如,在格林布莱特的《莎士比亚和驱魔师》中,当时政府对驱魔术态度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在莎剧中。驱魔术盛行了几个世纪,可是到了 16 世纪末却被称为骗术。因此,成书于 1603 --- 1606 年间的《李尔王》便对驱魔术持抵制态度。由此可见,历史不可以与文本相分离。同时文本还可以与其他文本互相作用。这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痕迹来佐证一个历史事件,并且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也有互文性。再次以《莎士比亚和驱魔师》为例,文中反映出的对驱魔术的态度在格林布莱特评述此书的作品中也可以

 找到。在这个层面上,历史是可以被看成文本的,文化诗学流派通过这一事实重新定义了历史,从而得出结论:在文本中可以找到历史,历史也是文本。

 迈克尔·福柯是文化诗学流派的又一代表人物,他的理论为这一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福柯重新定义了历史。在他看来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即历史没有可遵循的明确的发展方向。历史是艺术、社会环境、政治等多种话语之间复杂作用的产物,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因而福柯认为历史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历史也就不可能只有一个。同时,历史是由人记录的,这些记录者要受到个人见解的影响。其次,福柯认为历史是一种权利,写作历史的人必然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尤其是当局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历史只是一个小群体而不是整个人类的世界观。再次,福柯认为历史是由很多零散的碎片拼接而成的,而连接这些碎片的线索便是各个时期人们所推崇的思想。

 笔者认为, 格林布莱特和福柯的主张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认为历史是由权利集团控制的;历史和文本同等重要;历史是主观的。福柯的理论奠定了文化诗学流派的理论基础,格林布莱特的主要贡献便是继承并发展了福柯的历史理论。

 总之,文化诗学是对新批评的反拨,新批评所主张的“阅读是针对文本自身的细读”的观点被推翻。首先,文化诗学主张文学作品应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研究。文化诗学把历史作为理论的核心并且宣称对于文本的任何诠释都不能脱离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文本是作者,社会,习

 俗等众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新批评所主张的只要反复细读作品并借助于悖论,反讽等修辞方法便可完全理解文本的主张便被驳倒了。第二,文化诗学批评家反对新批评派所倡导的客观阅读。文化诗学流派从两个方面反拨这一观点:首先,读者并非完全客观的。读者生活在一定的时期,他们不可能完全摆脱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而做到完全的客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他们受到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品中的时代的影响。读者的阅读过程便是这两种时代影响的协商。第三,作者并不是客观的。作者也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抹去所处时代的痕迹。作者的思想,写作风格必然会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熏染。从以上三个方面,文化诗学反拨了新批评派。

 作为批评理论,文化诗学具有很多的优点和不足。与以往的理论相比,文化诗学再次关注历史问题,这一流派使读者和批评家相信,文学和历史一定要一起分析研究,把文本放到合适的历史文化中去研究,在研究文本的同时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笔者看来,这一理论打碎了文学和历史之间的泾渭界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桥梁。批评家再次关注历史,这是文学批评的进步。然而,文化批评流派过多的强调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历史的多样性即“小历史”的作用。小历史类似稗官野史,其客观性大打折扣,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大历史)难免有瑕疵,但是却不能否认大历史的价值。小历史只能是大历史的补充,却不能代替大历史。把文本放到小历史中去研究未必是合适的做法,因为小历史中对待“历史”的态度有时过于极端。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使一个文本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每种可能都丧失了客

 观性,从而降低了解释的可信度。总之,文化诗学理论具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很多的不足,它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实践,其理论还需要在应用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推荐访问:历史观 诗学 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