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条形统计图(二)▏沪教版(6)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P39、40 条形统计图(二)
教材分析:
在第二和第三册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有关统计的知识,本节课是对条形统计图的进一步认识和学习,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比较数量的多少,并能根据给出的数据的大小,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画出条形统计图。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讨论、观察、比较、分析、动手等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统计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该班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学习过程中善于模仿,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并不是很强。结合这些特点,在上课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比较分析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内容和数量,会比较数量的多少。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提高识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3.能对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并通过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提高识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的大小,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春季运动会马上要开始了,首先来看看我校2013年运动会上某些运动项目的参赛情况,我制作了一张条形统计图。(出示统计图)从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条形统计图中有哪些部分组成? 小结:条形统计图的基本内容包括:标题、数量和单位、统计项目、直条(板书)。读懂统计图一定要知道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板书)。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条形统计图(二)”(板书)。

【说明】出示2013年某些运动项目的人数情况统计图,帮助学生回忆统计图的基本内容,尤其针对一格表示多少以及如何读数进行复习,为今天的进一步学习条形统计图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1.师:今年运动会的参加情况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统计表)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14年某些运动项目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项目 长跑 短跑 铅球 跳高 人数(人)
15 32 24 37 师:小胖将这些信息用的条形统计图表示了出来(出示小胖的统计图)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条形统计图,完成任务单。

1)
任务单:(学生根据统计图,小组讨论解决任务单)
① 这张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单位、统计项目是什么? ② 这张条形统计图上的1格表示多少?你是怎么想的?(1到10有5格,所以一格表示2人)
③ 你觉得小胖画得对吗?为什么?(长跑15人,15在14和16之间,所以只要14往上数半格。)
2)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三项运动的直条画法。

重点反馈:跳高项目的直条画法,跳高37人,36往上画半格。

3)小结:当统计的数量在对应的数量中间的时候,可用“半格”表示。

2. 师:小亚也画了张条形统计图,让我们来看一看她是怎样画的!(出示小亚的统计图)
(小胖)
(小巧)
①仔细比较这两张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②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条形统计图都有标题、单位、统计项目;
不同点是单位、数量和统计项目互换了位置,直条由竖着变成横着画。

【说明】通过小胖的条形统计图,列出任务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半格”的画法,同时也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动手画完整小胖的条形统计图,掌握直条和半格的画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出示小亚的条形统计图,通过比较2张条形统计图的异同,探究条形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比较分析 1.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①回到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你能根据这张统计图提些数学问题吗?(同桌说)
预设:1)哪个项目人最多(最少)?
 2)长跑比短跑少多少人? ②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更直观的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你发现直条的长短和表示的数量间有什么联系? 在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
2.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①师:我把13和14年的统计图放在一起请你们比较一下2年来哪个项目参加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出示统计图), ②从这两张统计图上看,表示参加跳高人数的直条要比羽毛球的长,为什么反而羽毛球参加的人多呢? 师:直条的长短和什么有关? 小结:在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不一定直条长的数量就多,直条的长短与统计图中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板书:直条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3.根据数据大小,决定一格表示多少。

师:如果第二张图也用一格表示2来画,你认为合理吗?(讨论)
小结:在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应根据统计的数据和格子的数量合理安排。

【说明】首先让学生对14年的运动会人数统计图提出问题,培养孩子的根据数据提问的能力,并得出结论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其次给出另一张单位长度不一致的统计图,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对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直条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提问图2如也用一格表示2人来画是否合理,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得出一格表示多少与统计的数据大小有关。

四、巩固应用,知识内化 1、选择题:根据给出的统计表,选哪张画条形统计图更合理( )
运动员最喜欢的饮料统计表 名称 可乐 雪碧 果汁 人数(人)
35 20 45 2、师:我还统计了三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请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学生自己动手再反馈)
三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 名称 足球 游泳 跑步 人数(人)
65 40 95 0 ①一格表示多少?跑步的人数有95个,有5个单位长度,所以1格表示5人。

②小结:要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大小,必须考虑统计表中所提供的最大数据和格子的数量。

③横轴下面写统计项目名称,纵轴旁边写表示的数量,上方写单位名称,直条的粗细要一样,直条间的距离要相等,统计图的正上方要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说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图画条形统计图,培养孩子根据数据和格子数确定一格表示多少的能力。利用画一张完整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必须根据数据大小决定一格表示多少,做到知识内化,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五、归纳总结,强化认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拓展练习,整合应用(机动) (出示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获得金牌数最多的国家是( )。

2.中国的金牌数量比美国的金牌数量多( )块。

3.中国共获得( )块奖牌。

【说明】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奖牌情况的复合条形统计图,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数据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孩子的国家荣誉感。

附: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二)
标题 统计项目 数量和单位 直条 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直观 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教学说明:
条形统计图(二)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内容。在二年级第一学期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条形统计图(一)”,能通过对一些事物进行分析计数,用直条表示事物的数量。本节课是对条形统计图(一)的延续,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比较数量的多少,并能根据给出的数据的大小,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画出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统计已经初步形成初步的认知,能读懂和制作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善于模仿,我班级的学生上课举手比较积极,但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并不是很强,需要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以点及面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通过对13年某些运动项目的人数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对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尤其是一格表示多少的复习,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是合作交流,主动探究。通过小胖的条形统计图,列出任务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半格”的画法,同时也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动手画完整小胖的条形统计图,掌握直条和半格的画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出示小亚的条形统计图,通过比较2张条形统计图的异同,探究条形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三环节是深入探究,比较分析。首先让学生对14年的运动会人数统计图提出问题,培养孩子的根据数据提问的能力,并得出结论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其次给出另一张单位长度不一致的统计图,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对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直条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提问图2如也用一格表示2人来画是否合理,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得出一格表示多少与统计的数据大小有关。

第四环节是巩固应用,知识内化。通过选择合适的图画条形统计图,培养孩子根据数据和格子数确定一格表示多少的能力。利用画一张完整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必须根据数据大小决定一格表示多少,做到知识内化,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最后的拓展部分是一个复式的条形统计图,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数据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孩子的国家荣誉感。

本次我们教研的主题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所以在课上我注重如何巧用“三问”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做到通过精确的提问、适时的追问、巧妙的转问,加以精辟地分析、概括、点拨,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交流,使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思维和语言的享受。

在学习“半格”的画法时候,通过提问“你认为小胖画的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站在裁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大胆质疑,主动的交流各自的想法。

在学习“直条长短可以表示数量多少”的时候,把发问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孩子数据敏感度同时提高提问的能力。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孩子多数提问“a比b多(少)?”,没有给出我预想的“谁最多(少)?”来得出“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这一结论。于是通过我们教研组内的讨论,我们设计了一个追问问题“你如何判断a比b多(少)呢?”,第二次试教发现学生还是无法回答我想要的答案,他们回答我“因为a的人数多,所以a比较多”,最后再一次通过教研组讨论后,又设计了一个转问“如果没有给你出示数量呢?”,终于在三个问题下孩子能说出因为“直条长的数量就大,直条短的数量就小”。

在学习“根据数据大小,决定一格表示多少”的时候,对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一结论让我犯难,一开始想到的提问是“图2能不能也用一格表示2来画?”学生还未理解统计图的纵轴是条射线,可以无限延长的,所以都回答我不能,但这样的提问是不精确的。于是我把问题改成“如果用一格表示2人来画,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试教时候发现学生无法回答我这个问题,多数会说数字不对,或是图2的直条表示的数据就小了。经过再次讨论,我把问题改成了“如果图2也用一格表示2人来画,你认为合理吗?”,这样多次的修改提问做到提问的精确性、针对性,更能有效的引导孩子朝着教学目标思考,培养孩子回答的正确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