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论语》中孝文化

浅探《论语》中的孝文化 摘要:当今国学越来越热,传统文化正日益复兴。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以儒家的思想为核心。《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开篇之作,可谓瑰宝。不论探寻何种文化,须追源溯流,须解读元典。故而从《论语》元典出发,探寻孔子思想中的孝文化,以求抛砖引玉,窥孝文化之底蕴,并推广传播,走向世界。

关键词:《论语》;
孝文化;
文化传承 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1] 孝文化源远流长,基本成为国人的做人准则,为人的首善。有“百善孝为先”之说,那么孝悌成为每个人必修课。《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鲤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大同社会,不正是孝观念的萌芽吗? 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到“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即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2] 因而,笔者从儒家文化的代表作《论语》入手,集中解读《论语》中的孝文化。

一、何谓孝 什么是孝呢?孝字最早见于殷甲骨卜辞。梳理孝字释义如下:《尔雅·释训》
:“善事父母为孝。” 事,侍奉之意。《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书·尧典》“克谐以孝”,同样是指侍奉之意。清代段玉裁的《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

从古到今,孝的基本意义是子女能侍奉父母,可以为孝。侍奉包含两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方面,我们需要提供父母基本所需的物质条件,第二层次是精神方面,我们需要时常陪伴他们。

孝的广义是孝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二程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孔传:“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于政令。”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与古人的修齐治平思想吻合。相比较狭义的孝来说,广义的孝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基本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即齐家的范畴。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尹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3] 孔子认为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先学孝悌、诚信和友爱,然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即先德后智。先孝悌,由信及爱,达仁。从亲人到朋友到众人,由亲及疏而来。可见孝悌这一道德是入门必修之课。千百年来,孝文化绵延不绝,我们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如扇枕温衾、亲尝汤药等。自先秦之后,注释元典的著作愈多,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有宋·邢昺疏的《论语注疏》,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还有钱穆的《论语新解》等等著作,它们是我们解读《论语》的助手。

二、何为孝 《论语·为政》篇集中记录了四则弟子向孔子问孝。接下来笔者以这四则为例,解读《论语》中的孝文化。

第一则:“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违,不背于理。夫子以从亲之令为孝。而生死祭葬,事亲之始终具矣。'胡氏曰:‘人之欲孝于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这一则关于孝的对话,提及两层意思。第一层,循父母之教,听父母之令为孝。在家与父母相处,应该以此为准则。如《弟子规》所言:“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简而言之,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在古代,知识传播方式受限,所以父母自然会比子女懂的多,可以指导孩子;
而今天,作为子女,我们未必事事都听父母的指导,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第二层,在与父母相处时,以礼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古代礼仪繁杂,如晨昏省定,子女早晨必去父母处问安,晚上则须为父母铺床而侍奉他们入睡。《小学·明伦》中凡此礼节,诸如此类。今时来说,我们没有如此繁杂的礼仪,但对父母的孝心不可减。通过学古人,未必是去模仿他们,完全复古,而是从他们身上学习体悟那份赤诚的孝心,我们学习如何敬畏和敬爱我们的父母。

第二则:“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四书章句集注》:“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也矣,岂不可以为孝乎?”[4] 钱穆《论语新解》中:“此句有三解。一,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因此常忧其子之疾或病。子女能体此心,于日常生活加意谨慎,是即孝。或说,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无他忧可忧。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必使无。第三说,子女诚心孝其父母,或用心过甚,转使父母不安,故为子女者,惟当以父母疾病为忧,其他不宜过分操心。”[5] 钱穆先生从第二说。第一说,是指为人子女者,平安健康地长大是最大的孝。第二说,是指为人子女者,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尽力减少父母的担忧和劳心,比如成长和学习。然后其他自己所无力改变的事顺其自然。比如天灾疾病。第三说,是指为人子女者,应以父母健康与否为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钱穆与它同义。[6] 无论何解,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应该对自己尽心。从父母来说,我们让父母放心。应该做好为人子女的本分,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

第三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四书章句集注》:“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呷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钱穆《论语新解》这一则解说有两种:“一者,犬马能侍奉人,何况子女呢。它说,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犬马亦得人养,可见徒养口体不足为孝。”[7] 这一则从心来说,指对父母的事敬心。在与父母相处时,我们可以替他们干活,给他们衣食,却内心没有敬畏之心,和养阿猫阿狗有什么区别呢。这一则深入指出孝除了物质层次的满足之外,需要精神层次的满足,即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敬畏。有敬才会爱,才不会言行举止逾越本分。

第四则:“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钱穆先生认为:“这一则,解说有二。一说,孝子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8] 是说与父母相处,需要柔吾声,悦吾色。或说,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礼记·曲礼》:“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色之中体察父母之意,才是孝。二说皆通,这是从相上来说,即我们需要和颜悦色地与父母相处。

三、何以孝 孝作为人之首善,学之入门,何以如此之重要。孝是其他品质的前提和基础,有孝才能有仁,有孝才能有信,有孝才能有廉。我们从《论语》和《孝经》中窥得一二。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此言人能孝悌,则其心和愿,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有孝必有忠。有孝悌之心,不行争斗之事,不为悖逆之事,对君尽忠,对国尽力。

《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言君子凡事专用于根本,根本即立,则其道自生。孝悌乃是为仁的之本。程子曰“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悌为本。”因孝而生仁,由亲及疏,由孝悌之心及仁爱之心。

《孝经·开宗明义》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将孝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孝始和孝终,也即小孝和大孝。小孝就是不敢毁伤自我,需要谨慎持身,让自己远离危险之事,危险之境,保护好自己不受损伤。让父母放心。大孝就是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让父母欣慰,而不是因为我们而丢脸。

四、何传孝 孝文化绵延的数千年未曾断绝,新的时代下,我们有新方式与父母相处,今天人们与父母的关系更加和谐平等。我国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孝既是我们一脉相传的民族根,又有法律条例保护。那我们应如何传承孝文化? (一)推己及人 《孝经·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爱自己的父母的人,就不会讨厌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情,更加和谐安定。

(二)走向世界 “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9],其他国家也有孝文化,孝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便于各国借鉴学习,减少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利于对外交流,增进各国友好往来。目前汉语国际推广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要语言、文化双管齐下,但关于如何传播孝文化的实际方法较少,避免被误解,我们应该做好做好解释传播工作,比如: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传播中国孝文化,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孝文化,以书籍为媒介传播中国孝文化,通过网络传播中国孝文化。在此过程,首先,我们在对外孝文化的书籍和对外孝文化的教学方面形成统一的观念,其次,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相当高的专业要求。孝文化的对外传播前路漫漫,但在我们不懈努力下,一定前程似锦,一定会越来越好。

 五、结语 我们走进古人,解读经典,来更好地学习古人的孝究竟是什么。我们去体察古人的孝心,然后借鉴学习,充满感恩意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为了复古,当然我们也无法复古,我们可以走进千百年前的世界去看看,吸取文化底蕴与精髓,然后继续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并且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万丽华/蓝旭 译注.礼记——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万丽华/蓝旭 译注.论语——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万丽华/蓝旭 译注.尚书——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万丽华/蓝旭 译注.孝经——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管锡华校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马艳.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重建[D] .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2. [8]李静.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中国孝文化传播[D] .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5.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f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Catholic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o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viving. In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is centered on Confucianis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s the beginning of Confucianism, can be described as treasures. No matter what kind of culture to explore, to follow up the source, to be interpreted Yuan Dian. Therefore,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Yuan Dian, to explore the filial piety in Confucius thought, in order to initiate, glimps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 the spread, to the world.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ilial piety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1] 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1. [2]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51.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49.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5. [5] 钱穆.论语新解[M].(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8. [6] 钱穆.论语新解[M].(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95. [7] 钱穆.论语新解(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9. [8] 钱穆.论语新解[M].(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0. [9] 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8.31.

推荐访问:陶澍谱序浅探 评注性状语浅探 学习新课标浅探新课堂 《易传》社会政治观浅探 课文教学引导艺术浅探 孝贤文化 浅探《大学英语》中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 _金匮要略_治络方剂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