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语言在纪录片中的作用:纪录片中细节的作用

  

  色彩语言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摘要: 色彩语言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虽然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是第一属性,但是色彩语言的运用是对现实的直接还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色彩语言增加了纪录片中的视觉美感,通过色彩塑造了人物,参与剧作营造影片基调,色彩的象征性与作品思想内容。

 关键词:色彩语言

 纪录片

  作用

 Abstract: Color language is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inematics.Although objectivity is the first attribute in the creation of documentary,but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language is the direct reflection of reality,which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it.Color language enhances the visual aesthetic feeling of documentary,shape the characters through the color and creat film tone by participating dramatization .color's symbolic and works' though content

 Key words: Colorful language; Documentary;Effec

 色彩语言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不断对视听语言探索的过程中,色彩语言越来越变得更加重要。虽然在纪录片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而色彩已经成为纪录片艺术的基本构建元素和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纪录片艺术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色彩语言在纪录片的作用,是纪录片有了独具的魅力和看不尽的主题。

 一、色彩语言是纪录片的客观的主观再现 色彩的运用一方面是对现实的直接还原,这一点这正好是对电视纪录片真实性的强化,这是电视纪录片中色彩客观运用的体现。另一方面,电视纪录片中镜头对于色彩的取舍,影像的整体色调的选择等等,都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然而,带有明显主观性的色彩在电视纪录片中运用,是否会对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造成伤害呢?在分析色彩在纪录影像中的作用之前我们应当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实,客观性是它的第一属性。但是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制作者的主观影响,因此纪录片的真实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绝对真实。我们对纪录片的定位是真实的、客观的、非虚构的、直接反映生活的。 吴晔虹 《纪录片中色彩运用》

 《传媒科技》2010年03期 然而,它同时也是艺术的,具有思想的。它是作者观察,思考,选择后的产物,具有特有的艺术感染力的。因此它才可以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    可见,电视纪录片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是矛盾的。不仅如此,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影响着电视纪录片的整体水平,越是好的电视纪录片越能体现出摄制人员的主观创造。    再来说电视纪录片中的色彩运用,电视纪录片中的色彩既有纪实作用,也有表现作用。如前所述,对于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来说,色彩的主观创造性和还原性、纪实性同样重要。因此,色彩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并不会与电视纪录片本身的纪实特性相矛盾。相反,拍摄者在色彩上的发挥正好能够为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提供了可提升的空间。所以说,色彩的合理运用是对电视纪录片整体艺术性的很好的补充 二、色彩语言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一)色彩语言增加了纪录片的视觉美感 纪录片作为视听艺术,同样注重视觉美感,一部好的纪录片在追求作品的思想性的同时也要重视纪录片艺术性的营造,才会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有个性的色彩,往往更能抓住观众的视线,色彩通过合理的结合具体的形象,运用不同的色调,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生理反映和心理联想,树立牢固的商品形象,产生悦目的亲切感,产生发自内心的视觉美感。 纪录片《海洋》中,蔚蓝的海底世界和色彩缤纷的海底生物让人陶醉,这是海洋真实的呈现,也让我了解了海洋不只有蔚蓝,还有在海洋深处的墨蓝色和五颜六色的鱼群,才能勾勒出了最美的海洋的画卷。雅克贝汉这位热爱大自然的老人把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全部寄托给了大海,同时给观众一场视觉的盛宴,让我们如痴如醉。他就是运用了这种独特有个性的色彩,给纪录片增加了如梦如幻的视觉美感。影视美学特性中的逼真性,表现在可以把现实直观地复现在观众面前,造成一中“身临其境”的感受。 史可扬 《影视美学教程》129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洋》同时在色彩运用方面达到直观真实,表现出了海洋中极细微的细节的真实,使《海洋》在影视美学方面有了不可多得的魅力。 而纯净简洁的色彩运用,也会让观众看到纪录片的视听美感,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的色彩则多多少少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选择。《最后的山神》从时间上来说,纪录了大兴安岭的冬天和夏天,纪录片在色彩的选择上尽量追求简单原则。白色为主的冬天即苍凉又纯净,绿色为主的夏天生机盎然,同样也非常纯净。一白一绿两种颜色占了影片的大部分空间,创作者尽量避免其他杂色的摄入,就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中原始生活的简单纯粹,同时也是这种简单纯粹的颜色也带给观众纯净地审美感受。  

 (二)通过色彩塑造人物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记录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张荣美 《解读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以<红高粱>为例》 《电影文学》2010年第23期 的确,我们都知道物体其实是没有颜色的,只是由于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颜色。由此我理解色彩语言在影视中具有着情感表现规律赋予形体以灵魂,它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便于观众更贴切地与人物沟通对话,是情感绝妙象征和形象表达,使得影片表现的现实世界纯化及人物内心世界强化的功能。 通过色彩塑造人物的纪录片,更多的是人文纪录片,人物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荧幕中呈现出来,可以用纪录片的事件化来表达人物,还要运用到更多的视听语言,而色彩语言的运用可以让人物心理外化和人物形象立体化。 纪录片《俺爹俺娘》我们徘徊于透着浓厚现代都市气息的空气中,透过荧屏,盯着山东淄博那个小山村里,黄色的土地。黄色,这个如我们肌肤一般的色彩,在这片广褒的大地上承载着太多。许多人看完《俺爹俺娘》,焦波那朴实深沉的自述和“形散神不散”的叙事让人印象深刻,可也缺少不了影片中色彩语言的作用。片首,出现一组“俺爹俺娘”面部特写的镜头,黝黑色的肤色和影片泛黄色的基调相得益彰,给人一种亲切又心酸的感觉,也体现除了“俺爹俺娘”的淳朴善良。整部影片的色彩大抵就是泛黄色、暗灰色和深蓝色,没有绚丽夺目的色彩渲染,没有美丽的风景衬托,就这样色彩偏暗、朴实无华的影片塑造了一个普普通通、淳厚朴实的父母,塑造了一对生活在中国农村的一对普通老夫妇。 (三)参与剧作,营造影片基调

  色彩基调是指在一部影片中或一个段落中,以某种色彩为主导所构成的统一、和谐的整体色彩倾向。我们一般通过选景、布景、灯光、滤镜、调色白平衡等方式,使影像具有某种色彩基调。色彩基调赋予影片某种特定的整体情绪氛围,构成影片中重要的抒情手段。 邵清风 李俊 俞洁 彭骄雪 《视听语言(第2版)》78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 闫丽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 《电影评介》2011年01期 可见,色彩与心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颜色,在特定的影片、特定的语境中,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会给人带来特定的情绪反应。我们就几种色彩简单的分析一下: 红色是火的颜色、太阳的颜色、鲜血的颜色。因此红色用以表达热烈、温暖、炽热的情绪,用以刻画生机勃勃的意象。黄色是秋天的颜色,意味这丰收、成熟、喜悦,同时也表达欢乐、轻松、明快的情绪。绿色带给人一种安宁、稳定、和平的感觉,同时,绿色又意味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蓝色属于冷色系,给人寒冷、冷漠、忧郁、绝望的感觉,同时许多影片中蓝色也隐喻这自由。黑色也有各种特定的运用,黑色意味着恐怖、邪恶、凶险,黑色意味着悲观、绝望、死亡,黑色意味着庄重、严肃,黑色也意味着压抑、自闭。白色用以表达纯洁、安宁。同时,作为一种丧葬色、悲哀色,白色也意味着苍白、病态、冷漠。此外,白色还可表现高贵、圣洁。 对于纪录片客观性的影片,也不乏有色彩语言这种主观性的创作。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莫过于《尘与雪》色彩基调,这部有着哲学、寓意的纪录片。我们总说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但是格雷戈里带给我们的却是一方消色的天地。无论是弥漫在影片中泛黄的色调,还是回忆时(旁边不断地吟诵I remember)几近黑白灰的色彩,格雷戈里有意抽除了五光十色,有意剥离彩色的装饰,从色彩上把影片形象简化到最必要的限度,把五颜六色的繁杂世界看成一个寓丰富于单纯的世界,力求以新的内在精神力量赋予消色电影以活跃的生命张力。 泛黄色是漫漫沙漠和傍晚夜幕的颜色,空旷寂远,犹如浩渺的宇宙空间,泛黄色是片中陈旧书页的颜色,似乎记载了上古历史,时间遥远漫长,人在其中显得渺小,不由自主地对神秘的宇宙时空产生敬仰畏惧,深深虔服;泛黄色是檀香的颜色,我们的灵魂随之袅袅而上,轻盈舞动。 消色的泛黄色能拍摄出比肉眼所能看到的更细致清晰的影像,能记录在良好的光线条件下显得极其完美的物体,一张张好底片用褐色日本纸精心印制时,更能获得丰富的影调层次。 消色的泛黄色更能吸引观众对片中物象本质的关注,能沉淀观众的躁动的情感,给人清秀淡雅之感,也能营造一种非现实的时空意境,产生宗教气质,观众融入其中,便能为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洗礼。片中部分黑白灰的色调既提示观众进入了人物的回忆,又充满了隐喻,即自然自我原始本真的美丽。也正是有这个独特的色彩基调,让《尘与雪》大放异彩。

 (四)色彩体现出作品思想内容 色彩极富主观性感受,所以纪录片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造型元素。 陈恩惠 《论影视作品中的色彩的作用》 《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正是由于色彩语言运用让纪录片更加既有感染力和艺术美丽,因此它赋予了纪录片更高、更完美和更真实的内容。从色彩语言的象征性来讲,不同的导演也有自己的偏好色彩谱系,而色彩语言合理的运用,可以构成不同的叙事内涵。 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看见台湾》,一部由航拍摄影而成的影片,带给我们许多美轮美奂的色彩享受。影片一开始,从翠绿的高山大川到幽绿茂密的森林,从沿海的碧海蓝天到碧绿透亮的湖水,从皑皑白雪的中央山脉到碧波万顷的嘉明湖,从金黄色的麦田的梯田到如樱花瓣白色的鸭群,还有那些墨绿色的整齐的鱼塘。镜头下的台湾美得令人神往,在这些梦幻精致的风景下,我以为这是一部宣传台湾的风景片。但是当镜头切换时,我看到了台湾的另一面,黑褐色的泥土石块裸露在绿色的森林中,如同血液般的黑红的污水经过城市流向大海,海岸线的白色的水泥块,山体塌方裸露出来红褐色的泥土,一副残败不堪的景色,正因为站的不够高,所以我们看的不够远,所以看不到如此令人心痛和惋惜的画面。 影片中前段运用的许多梦幻的颜色,描绘出一个美丽梦幻的台湾。后段的颜色变的深沉凝重,把台湾那些破败的,难堪的,甚至让人悲哀和绝望的画面一览无遗。前后的色彩反差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正是这种色彩反差带来的震撼才能深深的敲响在每个人心里,这不仅仅是台湾的警钟,是整个人类的警钟,也是色彩给了《看见台湾》一把敲响警钟的锤子。 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群寄宿制幼儿园在14个月发生的故事。其中黑白的访谈画面贯穿整部片子,黑白象征深邃带来些许的压抑,导演用黑白影调凸显孩子的“老练”和“成人化”。怪诞的黑白色,配上影片超乎年龄的回答,促使人们开始深思审视幼儿园的教育,这段色彩语言的运用,不仅仅让人感觉压抑,同时表现导演的作品的思想内容,观众一笑过后,更多的是对于国内教育的反思,对于教育扼杀孩子们天真想象力的叹息,这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结语: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色彩并非视听语言中主要的元素,但是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元素,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纪录片创作,色彩的处理已经越来越细节化,越来越不容忽视了,同时在追求纪录片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价值,也更加注重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而纪录片的色彩语言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纪录片的思想内涵和记录深度,是纪录片具有可感性和可看性,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也使得纪录片更加有深度。我相信色彩语言定会在未来纪录片艺术注入更加多姿多彩的新元素。

 参考文献: 1.邵清风 李俊 俞洁 彭骄雪.《视听语言(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梁明 李力.《电影色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闫丽.《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电影评介》,2011年,01期 6.张荣美.《解读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以<红高粱>为例》.《电影文学》,2010年,第23期 7.吴晔虹.《纪录片中色彩运用》.《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03下期 8.陈霖 曾一果 高峰 周亚平.《新世纪人文纪录片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潘晓伟.《影视色彩的象征意义》.《电影文学》.2008年,07期 10.王书万.《色彩语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1.乐嘉.《色眼识人:性格色彩入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版 12. 陈恩惠 《论影视作品中的色彩的作用》 《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推荐访问:片中 色彩 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