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

  大家都知道,认识任何事物最简单、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眼睛。内镜就好比我们的眼睛,是帮助我们看清自身体内器官的重要工具。      1807-1903年
  ――大肠内镜渐趋完善
  虽说公元前就有“直肠诊视器”的描述,但内镜的真正发展起源于近代。1807年,德国人Bozzini制造了一种以蜡烛为光源的用于观察膀胱与直肠内部的器械,由一花瓶状光源、蜡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他将其称为“LICHTLEITER”,法国外科医生Desormeaux第一次将其运用于人体。1895年,美国人Kelly成功研制了带有闭孔器的金属管式直肠乙状结肠镜,镜管延长至35厘米,采用电灯额镜反射光源技术。1899年Pennington研制了可使肠腔充气扩张的乙状结肠镜,可更清晰地观察肠腔。在此基础上,1903年德国人Strauss将电光移至腔内照明,进一步改进制成现代沿用的硬式直肠、乙状结肠镜。
  至此,大肠内镜趋于完善并有其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1957-1963年
   ――光导纤维内镜“出世”
  1957年,美国人Hirschowitz和他的研究组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检查胃、十二指肠的光导纤维内镜,并在美国胃镜学会上作了展示,使内镜跃进到可曲纤维光学内镜的新时代。1963年美国人Turell首先报道了纤维结肠镜的样机,同年日本、德国的科学家也研制成功不同类型的可供临床应用的纤维结肠镜。现代的各型纤维内窥镜均可拍摄彩色照片,刷取细胞,进行活组织钳取,做细胞学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验。为了教学和会诊的需要,可将教学镜安装在目镜或监视器上,供多人同时观察。
  
  1983年
   ――电子内镜诞生,百年内镜史的新篇章
  1983年,美国Welch Allyn公司研制并应用微型图像传感器(CCD)代替了内镜的光导纤维,宣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这是内镜发展史上另一次历史性的突破。电子内镜比普通光导纤维内镜的图像清晰,色泽逼真,分辨率更高,而且可供多人同时观看。随着电子结肠镜的推出及临床插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单人操作就可以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大大地推动了内镜的发展,开创了内镜诊断和治疗的历史新篇章。
  
  1977-2000年
   ――“胶囊内镜”震惊世界
  1977年,日本学者久永光道等人开创了在前端装有超声探头的内镜,经食管探测心脏,开创了超声内镜的新纪元。目前,超声内镜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黏膜下肿瘤、胆道结石、胰腺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而时下最新、科技含量最高的“胶囊内镜”最早是在1994年由英国和以色列的两个研究组分别研制出各自的样品。2000年,集合了这两个研究组精英的以色列Given公司生产的“胶囊内镜”(图1)问世,次年被批准用于临床,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于临床的胶囊内镜。胶囊内镜只有药丸大小,检查时就好像吃了一个药丸,全部的拍摄工作全部交由电脑控制,可谓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

推荐访问:眼见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