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胃痛】 中医胃痛治疗

  胃痛,又称胃脘痛,多由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暴饮暴食等。中医治疗此病,多采取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症状改善颇为显著,不容小觑。
  
  一、 治疗原则
  
  胃痛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即所谓的“不通则痛”。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临证宜辨清虚实寒热,施以方药。寒凝者当散寒行气;食积者当消积导滞;气滞者当疏肝理气;肝郁化火者当疏肝泄热;血瘀者当活血化瘀;阳气虚者当温阳益气;阴津亏者当养阴益胃。正如清・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故只有根据不同病机采取相应的治法,才能使气血调畅,纳运复常,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疗效。
  
  二、 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或弦迟。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较舒,其味腐臭,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每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渴而不欲饮,口干口苦,纳呆恶心,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痛时持久,按之痛甚且拒按,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和胃。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欲食,烦渴思饮,口燥咽干,消瘦乏力,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益胃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空腹痛甚,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时吐清水,周身乏力,手足不温,神疲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温阳益气、健中和胃。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三、 常用中成药
  
  1. 香砂养胃丸(由白术、陈皮、厚朴、木香、砂仁等组成),水丸,每袋9克,一次1袋,一天2次。可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用于治疗不思饮食、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
  2.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功能温中散寒、暖腹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胃痛。
  3.疏肝止痛丸(由柴胡、白及、良姜、香附、玄胡、川芎、郁金等组成),浓缩水丸,每次1小袋。功能疏肝解郁止痛。可用于气滞寒凝胃痛。
  4. 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蜜丸,每次1丸,1天2次。功能温胃健脾、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胃痛。
  5.十香丸(由沉香、丁香、木香、肉桂、玄胡、砂仁等组成),蜜丸,每次1丸。功能行气宽中、温胃止痛。用于胃寒气滞。
  6. 槟榔四消丸(由槟榔、大黄、香附、五灵脂等组成),水丸,每次6克,1日2次,痛作时服。功能消食导滞、理气宽胸,主治食积胃痛。
  7. 气滞胃痛冲剂(由柴胡、延胡索、枳壳、香附、白芍、甘草等组成),颗粒剂,每袋5克,开水冲服,一次5克,1日3次。功能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治肝郁气滞所致胃脘疼痛。
  
  四、 预防与调摄
  
  本病患者平素应忌吃粗纤维的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胃痛初起时,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因此,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保持心情愉快、开朗。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一般宜少食多餐,并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胃痛持久不已者,应卧床休息,待缓解后始可下床活动,并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舌苔黄腻、灰腻,久而不化者,应限制肥甘厚味,烈性酒尤当禁忌;舌质光红无苔或舌红苔少者,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出现大量黑便或吐血、便血者,应及时住院治疗,以防不虞。

推荐访问:胃痛 中医 治疗